文水县孝义镇12个村村名来历村落简介

怎么才能控治白癜风 http://m.39.net/pf/a_6020116.html

文水县孝义镇下辖孝义、马东、马村、桥头、乐村、东夏祠、西夏祠、北夏祠、上贤、南武度、北武度、平陶共12个行政村。

孝义村

位于文水县城南6公里。据村中的万历遗碑记载:该村原名为鬼市村、中义村和南夏祠三个自然村,以后逐渐连成一片。因鬼市村附近多坟墓,常有人来上坟以示孝心,故村名首字取“孝”字,又取中义村之“义”字,定村名为孝义村,后因村大且为集市贸易之中心,故名孝义镇。现为孝义镇人民政府驻地。年由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年时,全村人口人,耕地亩。农作物有小麦、高粱和棉花。

马村

位于文水县城南7公里。相传,汉武帝刘恒曾经路宿此地,并在此操练人马,故名马村;又一说: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地下马走访,体察民情,随行的马队下榻在此,故名为马村。年由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年时,全村人口人,耕地亩。该村曾建有洪福寺,其内有明成化元年介休琉璃匠烧造的琉璃立碑、菩萨、狮瓶、龙吻塑工精良,形制优美已毁。

马东村

位于文水县城南7公里。相传,宋兵伐辽,曾在此安营扎寨,元帅大帐设在穆家寨,左右翼各驻扎一马队,其中一个马队驻在该村,此村位于大帐的东面,故名为马东村。年由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年时,全村人口人,耕地亩。

桥头村

位于文水县城南2.5公里。明代此村称为仁义镇,清同治年间洪水泛滥成灾,阻碍交通,村民们在此搭建一座木桥,因该村地处桥头,故名为桥头村。年由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年时,全村人口人,耕地亩。

乐村

位于文水县城南3公里。该村在古代建有清泉寺,故名为清泉堡。相传,春秋时代子夏路经此地,见此地风景秀丽,气爽宜人,于是称此地“乃快乐之地也”,后来村名遂因此事改名为乐村。年由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年时,全村人口人,耕地亩。

北夏祠村

位于文水县城南4公里。相传,在古代孔子的大弟子子夏曾经在此地游历讲学,为此村民们在村中建起了子夏祠,将村名定为子夏祠。后来村庄扩大分为4个自然村,此村位置在北面,故名为北夏祠村。年由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年时,全村人口人,耕地亩。

东夏祠村

位于文水县城南5公里。相传,在古代孔子的大弟子子夏曾经在此地游历讲学,为此村民们在村中建起了子夏祠,将村名定为子夏祠。后来村庄扩大分为4个自然村,此村位置在东面,故名为东夏祠村。年由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年时,全村人口人,耕地亩。

西夏祠村

位于文水县城南5公里。相传,在古代孔子的大弟子子夏曾经在此地游历讲学,为此村民们在村中建起了子夏祠,将村名定为子夏祠。后来村庄扩大分为4个自然村,此村位置在西面,故名为西夏祠村。年由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年时,全村人口人,耕地亩。

上贤村

位于文水县城南8.5公里。原名为上先村。相传唐代曾有一位太子在此村避难出家,并建起梵安寺,人称他为上等的贤人,故改名为上贤村。文水县城南5公里。相传,在古代孔子的大弟子子夏曾经在此地游历讲学,为此村民们在村中建起了子夏祠,将村名定为子夏祠。后来村庄扩大分为4个自然村,此村位置在东面,故名为东夏祠村。年由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年时,全村人口人,耕地亩。

北武度村

位于文水县城南9公里。该村原与南武度为一个村庄,村名为任厚堡。清道光年间,洪水将该村中冲出一道深沟,沟上架小木桥,称为渡槽供人过渡,并以渡槽为界将村中分为南北两个自然村,此村位置偏北,故名为北武度村。年由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年时,全村人口人,耕地亩。

南武度村

位于文水县城南9.5公里。该村原与北武度为一个村庄,村名为任厚堡。清道光年间,洪水将该村中冲出一道深沟,沟上架小木桥,称为渡槽供人过渡,并以渡槽为界将村中分为南北两个自然村,此村位置偏南,故名为南武度村。年由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年时,全村人口人,耕地亩。

平陶村

位于文水县城南11公里。西汉在此置平陶县,属太原郡。王莽改名为多穰。东汉改称平遥县,北魏徙治(汉)中都县(即今平遥县)。因曾经为古县城址,故以古县名称为平陶村。年由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年时,全村人口人,耕地亩。

来源:文水县史记办公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ofutonga.com/ftxe/48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