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一.概述1.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的血管源性肿瘤,Weiss和Ensinger首次描述的是浅表或深部软组织内皮细胞肿瘤。肺部类似肿瘤原称为血管内皮细胞支气管肺泡瘤。最早在肝脏认为是转移性肿瘤,直至后来Ishak才发现为肝脏原发性的肿瘤。肿瘤生长缓慢,预后不一,生物学上为临界肿瘤,介于良性血管瘤和恶性血管肉瘤之间,无毒性物质接触及肝炎病毒感染史。不伴肝硬化,初诊时多有转移。2.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的预后差异性较大,与病灶数目、大小、发生部位、有无浸润、是否发生转移、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治疗方案等均有关,但与其肝脏他恶性肿瘤相比,其预后较好。二.病因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病毒性肝炎、饮酒、口服避孕药、肝移植术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长期接触石棉、氯乙烯和二氧化钍等因素有关。三.发病人群好发于成人,尤其好发于30-40岁的女性,文献显示男女之比约为1:3-2:3,平均年龄41.7岁。四.临床表现1.食欲不振肝脾肿大黄疸腹痛恶心全身衰竭厌食2.腹胀、腹痛、乏力、恶心、体重下降、皮肤巩膜黄染。3.体征见肝脾肿大,20%的病人可有黄疸,晚期病人全身衰竭,偶有病人出现类似Budd-chiari综合征的症状。五.超声表现肝内单发、多发及弥漫性结节或肿块,边界清楚,病灶内及周围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因病灶常有坏死、出血、血栓纤维化和钙化,故可见不规则高回声、无回声及细小斑点钙化。随访过程中病灶可见缩小或消失,纤维钙化灶增多等特点。六.鉴别诊断1.肝脏间叶错构瘤:发生于婴儿期肝脏另一类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2岁以下,其发病率仅次于IHE。典型的肝脏间叶错构瘤超声表现为多房分隔的囊性肿块,也可为单一较突出的囊腔,与IHE不难鉴别。但当IHE出现明显囊腔时,或当肝脏间叶错构瘤表现为实性为主时,则二者需要鉴别。2.肝母细胞瘤:小儿肝脏最常见的肿瘤为肝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从出生至13岁均可发病,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超声显示肝脏肿大变形,或呈自肝边缘向外生长,肿瘤多以高回声为主,间以低回声或坏死囊变区,40-50%可见散在或聚集的钙化灶。有时二者鉴别困难。3.神经母细胞瘤肝转移:神经母细胞瘤Ⅳ期可有肝内单发或多发转移灶,仅从超声图像观察有时易与IHE混淆,但腹膜后或纵隔内可探及原发灶。此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1岁以下的Ⅰ或Ⅱ期原发瘤伴肝转移时为特殊Ⅳ期,而此年龄恰为IHE的好发年龄。有时特殊Ⅳ期的肝转移灶酷似多发的IHE,尤其当原发灶位于右肾上腺时,右肾上腺的球形病灶与弥漫性增大的肝内多发转移灶混在一起,从CT的横轴位断面上难以区分,易误诊为IHE。因此神经母细胞瘤肝转移,超声检查与IHE鉴别并不困难。当然还有一种极少见的情况即纵隔、腹腔、盆腔均未找到原发灶而仅见肝转移灶,此时CT、超声鉴别均有一定困难。4.海绵状血管瘤:其超声图像有时可以类似IHE,且CT亦表现为血管瘤特点,但本病很少发生于1岁以下的婴儿,且病灶多较小,故可以根据发病年龄来鉴别。
曹雁教育年医用设备上岗证辅导班开设6个专业,CDFICTMRI医师技师
资料包含:电子题库视频U盘,实体书籍一本,刷题。
班次
普通班:元
两年包过班:元(资料同普通班一样,不过全额退费,备注身份证号和姓名)
销售部负责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