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挂号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7688667255876648&wfr=spider&for=pc
生活中,很多人都被“体寒”困扰:炎炎夏日手脚冰凉;吃稍冷的食物就会拉肚子……中医有“十女九寒”的说法,很多女性病多与体寒有关。
中医说的体寒是什么“寒”
中医将“寒”分为内寒和外寒,内寒主要因体弱造成气机无力运动,外寒是外界寒气侵犯到机体,气机运行受阻所致。
体寒的人身体血气运行不畅,易形成瘀血和痰浊、气滞相互“勾结”的状况,“痰淤互结”积滞在某个部位,易导致疾病的形成。
体内有寒,就会表现为各种怕冷,包括手足不温、小腹冷痛、下肢酸冷,伴有腰膝酸软、夜尿频等;还会有各种痛证,如小腹痛、痛经、腰腿痛、头痛、关节痛等,遇寒则加重,得温则缓解。
女性夏天更要注意防寒
人体一日产热量的六成源自肌肉,但女性肌肉量一般比男性少,产热量也更少。
寒气对女性尤其不友好:血气运行不畅,皮肤变差;生殖系统最怕冷,体寒会导致月经不调,引发子宫肌瘤等。
体内的寒气从哪儿来?
缺乏运动
久坐少动不利于人体阳气的生发,容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末梢循环障碍,出现怕冷、手脚冰凉等体寒症状。
夏天贪凉
夏季毛孔处于开放排汗状态,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易造成寒湿之邪留滞体内,出现头痛、慢性鼻炎、腹泻、关节痛等不适。
食用生冷食物
贪食寒凉食物,如凉茶、雪糕、冷饮等,会损伤脾胃阳气导致体寒。很多水果都是寒性的,长此以往,寒就来了。
睡眠不足
传统医学历来重视子觉,子时(晚上11点至次日凌晨1点)阴气最盛,阳气初生,是阴阳交接之时,这时睡眠是为身体积蓄能量。
睡眠不足、作息不规律会造成阳气受损,阳弱则阴盛,导致体质寒凉。建议晚上尽量在11点前入睡。
不良情绪
精神压力过大、过于敏感、过度操心等,加速身体消耗,对五脏造成伤害,致血液流通不畅,易出现体寒。
5件事让身体暖起来
摄入“热”营养
1蛋白质
人体热量主要来源于肝脏、肌肉、脂肪,蛋白质会促进机体肌肉的生成,可以增加热量。豆类、鱼类、瘦肉、牛奶等都是蛋白质的优质来源。
若日常饮食摄入不足,可选择蛋白质补充剂来补充人体所需。
在蛋白粉的选择上,建议挑选富含优质植物蛋白、不含乳糖、不含胆固醇的营养补充剂。
2B族维生素
B族维生素可以参与体内蛋白质、脂肪和糖的代谢,并在过程中释放能量,帮助抵抗疲劳,缓解身体不适。
现代人饮食过于精细,容易导致B族维生素摄入不足,可选择含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12、烟酸、叶酸等多种维生素B的补充剂,各维生素B之间相辅相成,协同作用,维护机体健康。
多吃温阳助热食物
《灵枢·百病始生篇》记载,肾阳不足即生寒。临床研究则发现肾虚的人均有副交感神经偏亢进的现象,容易出现心跳减慢、血压下降,基础体温较低的状况。
中医认为:黑入肾,意思是黑色的食物可以养肾。其中最常见的黑色食物就是黑枸杞、葛根、桑葚、短梗五加、黑芝麻等。
多做运动
多做户外活动,中医认为动则生阳,可抗体寒,体寒者最好坚持长期小量运动,但不可运动过量,过量反会损伤阳气。
慢跑、快步走等有氧运动会让全身活动起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减轻体寒症状,长期坚持可逐渐改变寒性体质。
适当摄取盐分
在中医中,盐分有着温热身体的说法,适当摄取盐分具有调整血液循环的效果。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高了“限盐”标准,建议11岁以上的中国居民每人每天摄入不超过5克的盐。
进食不宜过量
进食过量会形成肥胖,还会引起体寒。进食过多,肠胃活动减慢,血液的大半会在肠胃中滞留。腹部的集中温热就会导致手脚寒冷,进食以八分饱为佳。
您有体寒的困扰吗?
您是如何调养的?
留言告诉七师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