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http://www.znlvye.com/
三阳病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的总称,它们就像三个兄弟,在中医的领域里各有其独特的特性和表现。太阳病就像一个年轻的哥哥,喜欢在体表展示自己的力量,表现为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阳明病则像一位成熟稳重的中年人,喜欢在肠道和胃里展示自己的力量,表现为便秘、腹胀、腹痛等症状;少阳病则像一位悠然自得的老人,喜欢在半表半里的位置展示自己的力量,表现为恶心、呕吐、心悸等症状。《医述·阳经分经腑》中说:“三阳病在经者,可汗而已。”“三阳病入腑者,可下而已。”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三阳病还在经脉之中,我们可以通过发汗的方式来治疗;如果三阳病已经深入到腑脏之中,我们则可以通过通泄的方式治疗。
六经病:
六经病为病名,指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病证。《伤寒论》中把外感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证候,依据所侵犯的经络、脏腑病变部位,受邪轻重,邪正盛衰,划分为六经病证,以之分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指出各经的主要脉证、治法及其传变规律,进行辨证论治。并对诊治杂病也有指导意义。
太阳病·三阳病太阳病为病名,《伤寒论》所记载的六经病之一。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多由外感风寒所致。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尚论篇》卷一:“太阳病之总脉总证,统中风伤寒为言也。太阳,膀胱经,乃六经之首,主皮肤而统营卫,所以为受病之始。”《伤寒指掌》卷一:“凡风寒初感,先入皮毛肌表,外症便有头痛,项强,身痛,腰痛,骨节烦疼,发热,恶寒,此皆太阳经之见症。如无汗而脉浮紧,此营卫俱强而表实也,用麻黄汤以发表,使营卫之邪,从皮毛而出,则诸症自除矣;如脉浮而弱,汗自出者,此营强卫弱而表虚也,用桂枝汤以解肌,使营卫和,而邪自解矣。”
《伤寒医诀串解·太阳篇》:“太阳为寒水之经,主一身之表。何谓太阳经证?曰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是也。……何谓太阳腑证?曰表邪不去,必人于里,膀胱为表中之里也,有蓄水、蓄血之辨。”
阳明病·三阳病阳明病为为病名,《伤寒论》所记载的六经病之一。《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泛指肠胃而言;实,是邪气实。阳明病一般主里、热、实证。辨证有经证、府证之分。《伤寒贯珠集·阳明篇上》:“阳明则府病多于经病。以经邪不能久留,而府邪常聚而不行也……经病有传经、自受之不同,府病有宜下、宜清、宜温之各异。”
阳明经证因无形的邪热盛于经,证见身大热,汗大出,大烦渴,脉洪大等。治宜清热保津为主,常用白虎汤等方。详见阳明经病条。阳明府证是有形的燥实热结于腑,证见潮热、谵语、腹满痛、不大便、脉沉实等。治当攻下燥实,清除热结,常用三承气汤等方。详见阳明腑病条。阳明病由于里热外蒸,故不恶寒而反恶热,是阳明病的发热特征。在治疗上,因阳热亢盛,津液容易耗伤,故清、下二法,为阳明病的重要治法。
少阳病·三阳病少阳病为病名,《伤寒论》所记载的六经病之一。由邪热在半表半里所致。本病特征是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脉弦等。《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又“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注解伤寒论》卷三:“邪因正虚,自表之里,而结于胁下,与正分争,作往来寒热。”
《伤寒微旨论·伤寒源篇》:“少阳受之,少阳主胆,故胸胁痛而耳聋。”《伤寒辨证》卷四:“邪在半表半里,则恶寒且热,故令寒热往来。少阳之脉行于两胁,故令胁痛。其经属于胆,胆汁上溢,故口苦。”《张氏医通·诸伤门》:“若交少阳之经,则往来寒热,口苦胁痛,以其经居表里之半,邪欲入则寒,正与争则热,所以只宜和解,而有汗、下、利小便三禁。”本病多兼证。若有太阳表证时可兼用汗法,如柴胡桂枝汤证;若有阳明里证时可兼用下法,如大柴胡汤证、柴胡加芒硝汤证等。
五运六气与五行
五运六气的五运以干支纪年中的天干决定,其气有太过和不及之不同。其中阳干所化之运为太过,阴干所化之运为不及。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如今年为癸卯年,年干为癸,为阴干,则五运所属为金运不足。五运周行,运动不息而互相制约,因此有损和益的差别。
当然还有平气的说法,那么什么是平气呢?也就是没有太过和不及,即为“平气”。《黄帝内经》说:“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月审评,水曰静顺”。这些就是五运的平气。五运值年,上面说了,阳年为太过,阴年为不及,一阴一阳,更迭转化,为什么会有平气呢?是由于虽然有阴年和阳年的区别,但是在一定时间段,不一定出现太过和不及之气,凡太过之年,被所不胜之气加以抑制;不及之年,得到子气的相助,可使其气平和,这就产生了平气。
正如《六元正纪大论》所说:“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视之,睹其位而知其所在矣,运有余,其至先,运不及,其至后,此天之道,气之常也。运非有余非不足,是调岁月,其至当其时也”。
金象秋气,其平气有平定的作用,使万物生长趋于平静稳定阶段。故王冰解释说:“金气清,审评而定”。水象冬气,其平气有清静随顺的作用,使万物清静以顺其势。故王冰解释说:“水体清静,顺于物也”。
总之岁运太过之年,若得到司天之气的抑制,也可成为平气之年。岁运太过,主要出现本脏以及所胜之脏的病变。不及之年,若得到司天或在泉之气的资助,则为平气之年,岁运不足,除了出现本脏之气受所胜之气的抑制而致病外,也可出现“已所胜”之气“轻而侮之”的病变。平气之年,气候比较正常,疾病的流行很少。
心阳与肾阴之关系
中医说的心肾不交是什么意思中医名词。心肾不交证是因心肾既济失调所致的病证。指心与肾生理协调失常的病理现象。多由肾阴亏损,肾水不能上承,因而心火偏亢,失于下降所致。心在上焦,属火;肾在下焦,属水。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予先天以动力;肾中之阴上升至心,则能涵养心阴,使君火不致过旺而绵绵不息。
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和肾水互相升降,协调,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心肾不交是指心阳与肾阴的生理关系失常的病态。心居上焦,肾居下焦。正常情况下,心与肾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彼此交通,水火既济,保持动态平衡。如肾阴不足或心火扰动,两者失去协调关系,即为心肾不交。
主要临床表现:心烦失寐,心悸不安,眩晕,耳呜,健忘,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腰膝酸软,遗精带下,舌红,脉细数。心肾不交主要原因:1.久病伤阴。2.房事不节。3.思虑太过,因情致郁而化火。4.外感热病,心火独亢。
治疗心肾不交,可用交泰丸:黄连、桂心以1:10比例配伍,打粉过筛,炼蜜为丸。治疗心肾不交,偏于心火扰神的,用孔圣枕中丹。龟板、龙骨、远志、菖蒲、知母各等量打粉过筛,炼蜜为丸。治疗心肾不交,偏于肾阴亏损的,用知柏八味丸加味:知母10克、黄柏10克、生地12克、山萸肉10克、丹皮6克、泽泻6克、茯苓10克、夜交藤18克、合欢皮12克、石菖蒲10克、莲心10克。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