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摘要
1.孕妇李某,36岁,未婚,初产妇
2.因“停经29+3周,腹痛1+小时”于-03-27,11:45入院
3.末次月经:-9-7,EDC:-6-17,自然受孕,双胎妊娠,
4.孕期未规律产检,未确定绒毛膜性,未在本院产检,未携带孕期产检资料
现病史既往史
□现病史
停经29+3周,-03-27,09:00于我院门诊产检,无明显异常,于11:00回家路上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阵发性疼痛,腹痛时伴恶心,无呕吐,无头晕眼花及上腹部不适,无心悸胸闷,无阴道流血流液,自觉胎动如常,急症入院
□既往史
?既往体健,否认外伤史及颠簸史。
?5年前行腹腔镜黄体囊肿切除术,1年前因宫外孕行腹腔镜右侧输卵管切除术(具体手术情况不详)
查体
□入院查体:
T36.5℃,P81次/分,R20次/分,BP/74mmHg,平车推入病房,躯体屈曲被迫侧卧位,心肺查体无特殊,右下腹轻压痛,无明显反跳痛
□专科查体:
宫高35cm,腹围cm,胎方位LOA/LSA,胎先露头/臀,先露浮,未扪及宫缩,胎心/bpm。阴道检查:宫口未开,胎膜未破。
急门诊资料
?(急诊)产科超声:双顶径7.3/7.49cm,股骨长5.71/5.80cm,羊水最大深度4.9/6.3cm。脾周见液性暗区,宽约0.64cm
?血常规:白细胞13.6*/L,中性粒细胞77.01%,红细胞3.81*/L,血红蛋白:89g/L,红细胞压积29.1%,血小板*/L
?尿常规:尿蛋白+-
初步诊断
1.双胎妊娠(单绒双羊)?
2.腹痛原因待诊
子宫破裂?
脾破裂?
3.妊娠29+3周、孕2产0、
胎方位头/臀位
4.贫血(轻度)
诊疗计划
1.禁食
2.动态监测血常规、凝血常规,查大生化、传染六项等
3.给予持续心电血压监护、吸氧、补液等对症治疗
4.请肝胆外科、普外科会诊,建议行CT检查、肝胆胰脾彩超
5.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病情,必要时急症剖腹探查
病情进展
13:10
?患者诉腹痛,较前略有好转,感肛门坠胀感,轻微头晕、口渴。
?查体:BP85/55mmhg,P次/分,血氧99%。表情略痛苦,贫血貌,晚孕腹型,无宫缩,全腹均有压痛,反跳痛,下腹部偏右侧压痛明显,胎心/次/分
?复查血常规
13:30
?再次复查彩超提示:腹腔内出血,右侧下腹部见约大于10cm(入院时0.64cm)范围不均质回声,肝区及脾周围均有液性暗区
?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于左侧中腹部给予穿刺抽出1ml暗红色不凝血
?血常规结果:血红蛋白:75g/L(入院1小时25分钟抽血,入院时89g/L)
?考虑腹腔内出血诊断明确,失血性休克,立即将病人转往手术室,交代病情,建议急症剖腹探查
?同时通知医务科主任、分管院长,请肝胆外科主任、普外科主任、儿科医师立刻到手术室协助抢救
?决定行剖腹探查术
手术方案
方案:术中积极寻找腹腔出血部位,止血、纠正贫血,如排除子宫破裂,可考虑继续保胎治疗,如确诊子宫破裂,需同时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子宫修补术。
14:00手术开始
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
手术中
首次探查
术中见腹腔积血,以右侧腹积血为著,清除凝血块约g,鲜红色积血约ml,子宫增大如足月妊娠,张力大,探查:子宫浆膜面光滑完整,未探及子宫有破裂口,腹腔内仍有持续性少量血液流出。术中超声科再次协助查找出血部位,肝胆外科上台协助探查出血部位,上延切口至脐上,探查肝脾包膜完整,未发现肝脾破裂征象。
腹腔出血部位?
再次探查
(扩大切口后),拉钩暴露右上腹部,发现右侧子宫角部有活跃性出血。
手术方式?
1.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子宫修补术?
2、子宫修补术?
手术中
?子宫如足月孕且张力大,缝合困难,继续妊娠风险增大,可能出现再次子宫破裂等风险,胎儿有一定存活力
?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分别以头/臀位娩两早产活女婴,羊水清,娩出胎盘胎膜完整,为两个胎盘。胎儿娩出后子宫修补术
?术中共清理积血约ml,予以输新鲜冰冻血浆ml,去白红细胞3.5u
手术中
(胎儿娩出后)右侧子宫角部有活跃性出血,右侧卵巢外观无异常,右侧输卵管完全缺如,残端与子宫角相连处上有一裸露小动脉,活动性出血,卵巢固有韧带及输卵管系膜处子宫侧壁有纵行撕裂伤口,约3cm,深度达浆肌层,考虑为不完全子宫破裂
术中
最后诊断
1.不完全性子宫破裂(自发性)
2.子宫动脉自发破裂
3.失血性休克
4.双胎妊娠(双绒双羊)
5.妊娠29+3周、孕2产1、
胎方位头/臀位
6.早产
7.贫血(轻)
该患者诊断:不完全性子宫破裂?
不完全子宫破裂
不完全子宫破裂:子宫肌层部分或全层破裂,但浆膜层完整,宫腔与腹腔不相同,胎儿及其附属物仍在宫腔内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目前腹腔镜下输卵管切除术是宫外孕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由于腹腔镜缝合技术的限制,术中可能使用广泛电凝,且子宫宫角处解剖结构较为特殊,在输卵管切除时,如果术者直接进行间质部切除电凝止血而不进行缝合,将造成子宫局部明显薄弱,进而增加后续妊娠发生子宫破裂的风险
该病例自发性子宫破裂的可能原因是输卵管切除后,其断端电凝与子宫角部、卵巢固有韧带、输卵管系膜周围组织形成黏连带,妊娠晚期子宫张力增大局部受到牵拉而导致撕裂
识别-腹部卒中
腹部卒中
又称腹部中风,为少见的急腹症,发病急,危害大。但术前诊断困难。包括能够造成腹腔内出血的一系列疾病。发生于妊娠期和产褥期的患者占27.4%
特点:腹痛(突发,持续性),失血性贫血及休克。腹腔积血,轻中度腹膜刺激征,可有相对固定压痛点
年Barbour首先报告一例女性患者,系产后第2天出现自发性腹腔内出血,当时手中探查未找到出血点,考虑出血来自盆腔血管
年Green和Powers将此类急腹症命名为“腹部卒中”
潜伏期:可从几小时到几天,早期症状可持续存在或完全消失。出血量较少,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困难
末期:腹痛突然加剧,出血量明显增大。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冷汗、四肢湿冷、血压下降等内出血特征,可有腹膜刺激征、移动性浊音阳性、血红蛋白逐渐下降等:
孕期腹部卒中的原因
1.血液动力学变化
妊娠期子宫不断增大,盆腔静脉所受压力增大,加之血容量、心排血量增加,心率增快,中心静脉压升高,导致盆腔静脉内压升高;分娩时腹内压升高,血压升高;在血管原有病变(如曲张、炎症、畸形等)基础上,血管内压增加,易破裂出血;
2.腹内血管发育异常或先天缺陷
3.炎症:曾有因输卵管炎、肠系膜淋巴结炎等而发生腹部卒中的报道,但炎症导致出血的直接关系尚不清楚
4.其他:双子宫畸形伴子宫角血管分布异常导致出血等,但血友病发生腹内出血不属于本病范畴。
孕期腹部卒中的特点
多为初产妇,多在孕32-36周发病
不明原因的突发、持续性腹痛,重者可表现为急腹症,可伴恶心呕吐、便意、头晕等腹腔内出血的一系列表现。
由于内出血刺激宫缩,容易误诊为先兆早产。
也容易误诊为阑尾炎、胎盘早剥、子宫破裂等。
孕期腹部卒中的诊疗原则
孕晚期突发并持续性腹痛、腹膜刺激征、移动性浊音等内出血表现,要想到内出血可能,行B超检查,做腹穿。
无论孕周大小,也无论胎儿是否存活,边取纵切口剖腹探查,边请外科上台协助。
由于位置不容易暴露,一般是剖宫产取出胎儿才能探查到出血点,进行缝合止血。
常有子宫畸形:双子宫、单角子宫、残角子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