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闹学问大,
大部分是饿了,或是便便了,或是闹脾气。
一般哭闹稍微安抚就能停。
假如有阵发性哭吵,怎么都哄不停,
家长不当回事儿可能需要大手术!
肠套叠
肠套叠是一部分肠管套入相邻的肠管之中。原发性肠套叠多见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以4~10月龄最多见。
肠套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婴幼儿肠套叠几乎均为原发性,约占儿童肠套叠患者的95%,正常情况下大肠和小肠被包裹在其外面的肠系膜悬吊固定在腹腔后壁上。在肠套叠患儿,可能是婴儿小肠与大肠交汇部分(回盲部)的系膜尚未完成固定,肠管活动幅度较大,导致部分肠管突入相邻肠道官腔所致。
原发性急性肠套叠
阵发性哭闹
哭吵时宝宝可能会蜷缩一团,手足乱动,怎么安抚都不能缓解,脸色苍白,什么都不想吃,大概10-20分钟后又自行缓解,转为安静状态。但不久宝宝又反复出现哭吵、安静,这种情况十分规律,并且一直出现以上症状。
呕吐
最开始吐出的可能是乳汁或者其他食物,随着时间推移宝宝可能呕吐出黄绿色的胆汁样物质。
血便
大便呈现为果酱样红色大便。(当然要排除是不是吃了红心火龙果之类的红色食物)
腹部包块
在宝宝安静状态下,触摸腹部可在右上腹,肝下触及腊肠样、稍活动并有轻压痛的包块。(这需要专科医生进行检查)
继发性肠套叠
继发性肠套叠指继发于肠壁或肠外的病理改变,如肠息肉、肿瘤、肠壁血肿、肠囊肿翻入肠腔,牵带肠壁作为起点而引起肠套叠。继发性肠套叠多见于年长儿童或成人患者。
致病因素
★
饮食改变和辅食刺激,婴幼儿期为肠蠕动节律处于较大变化时期,易发生肠蠕动紊乱,且外界引起肠套叠的因素较多,如增添辅食或食物性质、环境、气温的变化,肠管本身疾病如肠炎等诱发肠蠕动紊乱而引起肠套叠;
婴儿回盲部较游动;
病毒感染或其它原因引起回盲部集合淋巴肿大因素,如小儿腺病毒或轮状病毒感染后;
免疫反应不平衡因素,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1岁以内,恰为机体免疫功能不完善时期,肠壁局免疫功能易破坏,蠕动紊乱而诱发肠套叠。
日常护理
日常生活中各位家长要注意科学喂养,不要过饥过饱,不要突然改变饮食,辅助食物要逐渐添加,使小儿娇嫩的肠道有适应的过程,防止肠管蠕动异常。
如发现孩子有阵发性哭吵,
并伴有呕吐、便血等疑似症状,
家长们要及时将患儿送医,
避免出现因延误诊治导致肠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