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传世家必有则浦江这个600年历

“子弟受长上呵责,不论是非,但当俯首默受,毋得分理”、“子孙处事接物,当务诚朴,不可置织巧之物,务以悦人,以长华丽之习”、“子孙入祠堂者,当正其衣冠,即如祖考在前,不得嬉笑、不得亵语、不得疾步,晨昏皆当致恭而退”……9月3日,在浦江县黄宅镇梅石坞村文化礼堂内,经深入发掘、多方收集和寻证的条《义门王氏家则》整齐上墙。

《义门王氏家则》内容

浦江自北宋崇和元年(年)至明天顺三年(年),郑义门同居历时余年,以孝义治家闻名于世。长达条的传世家训《郑氏规范》,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其事载入《宋史》《元史》《明史》。与《郑氏规范》不同的是,《义门王氏家则》除了延续《郑氏规范》的精髓外,总数上增加了16条,并且不以序号简单排列,而是将条家则分成九大类,具体为规余类5条、睦族类6条、恤众8条、儆戒类9条、敬先类13条、厚生类28条、务本类31条,惇礼类32条、防范类52条,从家则内容来看涉及尊宗敬祖、礼义廉耻、财物掌管、待人处事、勤俭节约、婚嫁迎娶等方方面面,体现了王氏先祖孝义传世、家必有则的理念。

《乾隆四库全书》中记载的《浦阳王氏义门碑颂有序》

据《光绪浦江县志》深溪义门王氏宗谱记载,明朝开国文臣宋濂先生曾为王氏撰写《深溪王氏义门碑》。《乾隆四库全书》中也记载了前史官衢州教授金华文人胡翰先生撰写的《浦阳王氏义门碑颂有序》。

明朝开国文臣宋濂先生曾为王氏撰写《深溪王氏义门碑》

梅石坞村的历史渊源流长,从明朝开始,始祖温公定居该村至今已有余年历史,梅石坞村系深溪义门王氏郎中派之一系,郎中七世先祖讳澄,生有士觉、士伟、士麟三个儿子、孙七人、曾孙廿一人。澄公病危时候,召集诸位子孙留下遗嘱:邻居麟溪郑义门一起同住同吃,孝义家风让人敬佩,希望你们能认真学习、传承好,我就是死也瞑目了。说完这些话,澄公就去世了。

梅石坞村文化礼堂一角

八世先祖士觉公不负父亲的遗言,学习郑氏规范的基础上,并结合自己家族情况议定家则条,在元明二朝做到七世同居,孝义的家风在当时可以郑义门相媲美。关于王氏义门的历史资料,村民王适红花了不少心血,为了查找胡翰撰写的《浦阳王氏义门碑颂有序》写本,他花了三年多时间,奔波于杭州、南京等地图书馆求证,最终从《乾隆四库全书》中找到了相关记载。

梅石坞村农民公园

正因为有了规范有序的处世和治家法则、准则、规则,激励着王氏后裔形成了乐善好施、崇礼尚义,勤勉苦读的淳厚民风。新中国成立前,梅石坞村系诸暨、义乌、浦江三个县边境过往的必经之地,由岗腰岭通往诸暨安华等地,经尖坞岭通往义乌、大陈、苏溪。清光绪年间,祖瑨公行善好义,在岗腰岭独造凉亭一所,设茶布施,以便过往商客憩息。

在梅溪上建石拱桥六座,又在安岩溪建一座石拱桥至官岩山,方便过往香客交通。后来,秀才王可受发起在浦阳江两岸六个自然村组织甄村桥桥会,铺桥设渡,打造通往郑义门的捷径。

年起,因始祖温公祭祀没有地方,王氏后裔饮水思源,群策群力创建了王氏家庙。

年,村民王思亮始建横山学校

年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就读学生来自严店村、曹街村、梅石坞、蒋才文、皂结坑等村,教育资源惠及乡邻。

解放后,深溪王妇科传承人王花枝在梅石坞村利用祖传医术,免费为困难百姓问诊送药,虽然不公开挂牌开诊,慕名求医者仍络绎不绝。

这些年,依托党的好政策,家训家规感染着村风民风,梅石坞村95%的农户以种植葡萄为主,村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子女孝顺、婆媳融洽、善举有为、勤劳致富等文明道德素养蔚然成风,村里先后被评为市级文明村、市级卫生村。

来源

金华新闻网

通讯员

郑玉峰

赞赏

长按







































山东白癜风医院
北京看白癜风效果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ofutonga.com/ftfz/25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