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血管是给心脏供油的管道,一旦血管出现问题,心脏就无法正常发挥发动机的作用了。
一般人都知道大的动脉斑块脱落形成血栓会导致心梗猝死。但在临床上,血管堵塞不到50%甚至30%的人,更容易引发猝死等灾难性后果。
「本期专家」
▼
一个西瓜引发的命案
两天前,刘大爷在家吃西瓜时突发猝死,这背后有什么隐情?
?案发前1小时,刘大爷买了4斤涮羊肉食用;
?案发前15分钟,刘大爷让女儿沏了一杯浓茶,饮用时手按压了一下胸口;
?案发前5分钟,刘大爷吃了1片冰镇西瓜,但吃到第2片时,突发猝死。
这些常见的食物为什么会引发猝死?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从理论上来说,30-40%的管路狭窄是不会影响心脏供血问题的,但有两种情况除外。
其一,血管出现了斑块破裂,血栓堵住血管后引发猝死;其二,即使血管内仅存在很小的、未破裂的斑块,只要冠状动脉发生一个小动作,也会引发致命危险。
冠状动脉痉挛
冠状动脉,是心脏中非常重要的血管,当它的平滑肌出现“抽筋”时,冠状动脉会在短时间内发生粗细变化,这一过程被称为“冠状动脉痉挛”。
冠状动脉痉挛时,管腔直径明显变小,斑块之间因发生挤压而出现破损,释放出脂质内核(油脂),20分钟之内就会造成血管管腔完全堵塞。此时远端的肌肉因供血不足而发生坏死,可能导致心梗或是猝死。
即使冠状动脉痉挛没有造成斑块破裂或形成血栓,当痉挛持续超过30分钟没有得到缓解时,也会出现心梗,甚至恶性心律失常,引发猝死。
刘大爷前后吃了羊肉、喝了浓茶、吃了冰镇西瓜后就发生了猝死,难不成是食物相冲引发了冠状动脉痉挛?
判断1:羊肉与西瓜相冲?
羊肉性质温热,西瓜性凉,平和体质人群对冷热食物不会特别敏感,吃了羊肉后,再进食西瓜等凉性水果,有清凉功效,能缓解羊肉的温热之性,可以适当食用。
但若吃完羊肉后胃肠不适,有腹泻、疼痛、胀满等症状时,再吃良性的西瓜,会加重不适感,这些人群不建议一起食用,但不足以引发猝死。
判断2:浓茶?
刘大爷喝浓茶时下意识的按压了左胸口,这是冠状动脉痉挛或是心脏病的非常常见的前驱症状。短瞬间的心前区不适,在大量饮浓茶或吃刺激性食物后,会增加血管“抽筋”风险。
判断3:低温西瓜?
低温西瓜可能导致动脉抽筋。冰镇西瓜一般为5℃左右,但夏季温度普遍高于30℃,温度变化会对接触它的组织和器官产生热胀冷缩的反应。
食物经咀嚼后会顺着食管进入胃,而食管紧贴着左心房,左心房左侧就是冠状动脉。也就是说,食管的温度变化会直接传导到左心房,进而传导到冠状动脉。食用过凉食物,可能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
胃和心脏也只隔了一层隔肌,当有很多冰冷食物在胃里时,就像一个冰袋持续放在心脏下方,也可能引发血管“抽筋”。
注意事项
※小孩子吃冰激凌不会有特别大的问题,但老年人尤其是有三高等危险因素的人,夏天不宜食用过凉的食物。
※夏季空调温度过低,室内外温差大,会引起皮肤痉挛,当传导到心脏时,增加血管“抽筋”风险。
低温或是低温饮食,会增加冠状动脉痉挛的风险,除此之外,还有哪些食物可能导致血管“抽筋”?
1、辣椒酱
辣椒酱过辣,会刺激食管的上皮黏膜细胞,带动整个食管和横膈肌产生痉挛,可能出现打嗝、顽固性恶逆等症状。同时,刺激冠状动脉痉挛,增加心脏猝死风险。
每个人对辣椒的耐受程度不同,不要轻易尝试自己无法耐受的刺激。
2、酒精、咖啡因
酒精、咖啡因摄入到一定量时,会起到扩张血管的作用,出现血压一过性下降,心脏加快收缩频率及强度,可能诱发血管痉挛。
因此,饮酒得适度,也不宜过量摄入咖啡、功能型饮料等。
根据人体的生理活动,夜里0点--早晨6点,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魔鬼时刻。
交感神经,主导着白天的兴奋状态。人体若在22点左右睡觉,0点后交感神经会进入生理性的低谷,但迷走神经达到波峰。凌晨3-4点时,迷走神经向谷底走,交感神经开始处于唤醒状态。
两个神经在交接班状态时,血管非常敏感,容易出现冠状动脉痉挛。加之凌晨很多神经激素水平异常增高,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同时,打呼噜也会增加夜间心脏猝死风险。
心梗等心脏疾病在发病时非常急迫,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准确判断,及时送医,可能会致命。金主任首次公开判断心脏疾病的黄金准则,判断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的易患因素。
◆突发心脏病的救命信号
牙痛肩膀痛腹痛腹泻
判断心脏疾病的黄金准则
心前区不适,鼻部以下、肚脐以上的区间在情绪激动、暴饮暴食、寒冷、运动的情况下出现任何的症状,可能是冠心病或是心脏病患者,而且心脏病有阵发性,应及早排查。
硝酸甘油是保护心脏,缓解心绞痛非常重要的药物,但硝酸甘油一定要转换成一氧化氮才能发挥保护血管的作用。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可以辅助扩张血管,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自身分泌的一氧化氮越来越少,且易被氧化,蔬菜等食物中的含量也比较低。因此大多数中老年人都处于一氧化氮摄入不足的情况,从而产生一系列疾病。
一般情况下,25-30岁之间,人体会正常分泌一氧化氮;超过30岁时,一氧化氮的分泌量呈下降趋势;40岁以后,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也是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重要因素。
一氧化氮+抗氧化剂
基于一氧化氮的性状,平时除了要足够、适量的摄入,或是必要的使用药物之外,还要防止体内的一氧化氮过度氧化,摄入一些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花青素、白藜芦醇等。
你可能会感兴趣:
取出细胞改造,就能获得抗癌能力?这项研究,“炸”了!
“只要做爱时不疼,我就满足了”
凭什么我们的孩子就得吃加了抗生素的汉堡?麦当劳这件事,水太深了……
杭州已有例登革热!你家的蚊子都藏哪儿了?
监制:曹漪洁
主编:尉洁婷责编:陈雨笛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