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半夏泻心汤小儿厌食,反胃呕吐,上吐

6小儿厌食——聂惠民医案

患儿,5岁,男。年11月初诊。其母代述:自幼体质虚弱,消瘦倦怠,易患外感,厌食尤甚,时时欲呕,腹胀不适,夜间更重,大便日行1~次,稀便且有不消化食物。医院化验检查,确定缺锌,故要求服中药。查体:发育尚可,营养不良,面色萎黄,头发焦枯,脉细数,舌质尖红,苔厚、淡黄。证属脾胃虚弱,小儿食积而致宿。治以和胃消痞为宜,用半夏泻心汤主治。处方:清半夏8克,淡干姜3克,黄芩3克,黄连克,党参8克,炙甘草克,大枣3枚,焦三仙(焦山楂、神曲、麦芽)各6克,炒薏仁6克,茯苓6克,三剂,水煎去滓,日分三次服用。药后诸证皆有减轻,大便成形,守方共进八剂,诸证皆除,后调理脾胃而收功。《聂氏伤寒学》

63反胃——俞长荣医案

郑某某,男,3岁,年3月1日就诊。两年来不时发生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近来发作更频,每一二日便呕吐一次。呕吐物除食物外,尚有多量酸水。平时口淡无味,食后胃脘胀满,郁闷不舒,心中嘈杂,腰痛,肢末欠温,大便尚可,小便清长,次数增多。唇色红赤,舌质红,舌苔薄白而滑,脉沉细弱。诊为土虚木乘,胃气上逆。治拟抑肝和胃。予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半夏、白皮参各9克,黄连、黄芩、干姜、吴萸各6克,炙草3克,大枣3枚。服4剂。

4月9日二诊:治疗以来,仅轻微呕吐两次。吐出物系清水、痰涎,夹少许食物,无酸味。心中嘈杂已除,但时时清涎自涌,肢末欠温,小便仍清长而频。唇色、舌质转正常,舌苔薄白而滑。予半夏泻心汤去芩、连,加附子、炒白术、补骨脂各9克,煨肉蔻6克、肉桂1.克(另冲),白皮参易为白晒参。嘱每三日服1剂,连服10剂,诸症基本消除。[福建中医药,(3):31]

按语:本案反胃已久,显系脾胃虚寒,运化无权,通降失度而致。口淡、脘胀、肢末不温、溲清,脉沉细弱,乃一派虚寒之象,治宜温中补阳。然唇舌红、心中嘈杂、吐酸,又系内有郁火之征。总缘脾胃虚寒,膈间有热,形成上热下寒,虚实并见之候。初诊以苦辛通胃之阳,苦寒以制肝之逆;次诊上热已除,倒逆之热渐缓,则宜专温其中下,故去苦寒之芩、连,加桂、附、术、骨脂、肉蔻以温中祛寒。《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64术后呕吐

陈某,男,50岁。年5月6日右手掌不慎被电锯断离,行再植手术后1小时出现恶心呕吐,经多方处理不好,9医院,经院内外会诊,排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认为系“胃肠功能紊乱”,又经冬眠、胃肠减压、针灸等方法治疗,效果不显,于6月6日邀余会诊。初诊:患者脘腹闷胀并有灼热感,呕吐黏液及黄绿水,呃逆不能进食已10天,精神疲惫,烦躁不安,发热38℃左右,大便干结,舌淡红,苔薄白,脉滑大而数。此为脾胃不和,肝胆气逆,水热内结,宜调理脾胃,疏肝利胆,以降逆气,以半夏泻心汤加味治之。

处方:党参0克,法半夏15克,黄芩8克,黄连6克,干姜6克,炙甘草4克,生姜3片,大枣5枚,陈皮6克,枳实6克,竹茹10克。1剂。

复诊:呕吐减,脘腹灼热亦平,惟腹胀呃逆口淡,体温波动,大便经灌肠已通,夜烦不安,脉舌同上。脾虚气滞,胃失和降,宜宽中和胃降逆。

处方:旋覆花(包煎)10克,党参0克,赭石15克,半夏15克,吴茱萸3克,黄连6克:黄芩6克,干姜6克,厚朴15克,炙甘草4克,生姜3片,竹茹10克,大枣5枚。剂。

三诊:呕吐已止,但时时吐白沫,下午脘腹灼热,时呃逆,体温波动,夜不成寐,大便干燥,饮食渐增,脉舌同上。胃气不和,痰饮中阻,营卫失调,宜温中和胃,降逆化痰,调和营卫。

处方:吉林红参10克,吴茱萸6克,法半夏10克,黄芩6克,黄连6克,旋覆花(包煎)10克,赭石15克,蔻仁10克,台乌药10克,桂枝15克,茯苓0克,炙甘草4克,生姜3片,大枣5枚。

上方服剂后,患者常感嗜食善饥,脘腹时有闷胀,气上冲而发凉,吐涎呃逆已止,虚烦不眠,自汗低热。此系中虚求食,胃寒胆虚,营卫不调,法宜益气温中为主,先后用黄芪建中汤、保元汤、酸枣仁汤等加减,调理0剂病愈。(湖北中医学院,伤寒论选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59)

按:此例呕吐系正虚邪实、上热下寒所致。术后正虚有寒则舌淡、神疲、面白;邪实有热则脘腹灼热,烦躁发热,便结,脉滑数;寒热交阻、胃气上逆则呕吐脘痞。半夏泻心汤辛甘补虚,苦寒泻热,故服药1剂即呕热俱减。

惟仍有呃逆、不寐等,遂以上方合旋覆代赭汤化裁,宽中和胃降逆,4剂后邪已退净,正气尚虚,时有闷胀、气冲、不寐、自汗低热等,乃用益气温中剂善后。《经方临证集要》

论:外伤加手术,本案我怎么感觉最早应先用大承气汤?泻胃腑瘀热之后,在随证治之。

65呕吐——娄绍昆医案

某女,60岁,年10月就诊。当时她进食非常困难,吃一点东西就要停下来,好像食道噎住的样子。但是她又说自己没有噎住,就是吃的时候慢点而已,也没有痛。胃病已经10多年了,近几年加重,医院胃镜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排除食道肿瘤、胃肿瘤。现吞咽慢,进食后半小时到1小时就会呕吐,吐出部分食物。有时候呕吐物带有痰沫,还有嗳气,大便比较软,形体比较瘦,但是脸色还不错。假如脸色不好,体能又很差的话,就不符合半夏泻心汤证了。半夏泻心汤这个方子体现的是一种和法,假如体能很差,脉象很弱,腹肌很软,脸色很差,出现以上的症状,就不能考虑用这个方子,这个也非常重要。

她这样病了几年,脸色还可以,腹肌弹力还不错,中度,但是在心下部位按下去有痞硬,她自己也说不舒服,压她腹部比较硬,有抵抗,但是深深地压住反而有点舒服。没有失眠,没有口腔溃疡,也没有出血,脸也不红。假如有脸红这样的情况,也要考虑一般的泻心汤(黄连、黄芩、大黄),情绪很激动的,容易出血,也要考虑到黄连、黄芩这一类。假如口腔溃疡,精神不安,失眠,要考虑甘草泻心汤这一类。假如呕吐强烈,胃里面有讲不出的难过,嗳气又臭,类似伤食的情况,就要考虑生姜泻心汤。再一个,她也没有整个腹部的痛,假如整个腹部痛,就是要考虑黄连汤。这些方证都要一个个予以排除,这样就能肯定是半夏泻心汤证。处方:半夏10g,黄连3g,黄芩10g,大枣3个(中等的),党参10g.干姜5g,甘草6g。

她吃下去就觉得舒服了。前后整整服了个月。个月以后慢慢地进食就顺利了,体重也逐渐增加,体能各方面都很好。后来一直随访,病情比较稳定。这个病例的治疗过程,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进行症状鉴别。《一针一方解伤寒》

66上吐下泻——闫云科医案

闫某,女,30岁,教师。泄泻五日,日三四行,无脓血,亦无里急后重,消炎药连服四日,泻仍不止,遂来求诊。刻下饮食不思,惡心呕吐,脘腹胀满不适,肠鸣漉漉,口干,口苦,不思饮。舌苔黄腻,脉沉细弱。诊腹,心下痞满,脐周无压痛。

观其脉症,此脾胃虚弱,升降失调之痞证也。中土虚衰则水湿失运,脾胃损伤则升降障碍。热笼于上而呕恶,寒积于下而泄泻。至于治法,则以补脾胃、通痞结为其首要,然止吐泻、调寒热、补中启痞之方,其过于半夏泻心汤者。拟:半夏10g黄芩6g黄连4.5g党参10g甘草10g干姜6g三剂

二诊:一剂泄泻止,三剂后心下舒适,黄腻舌苔退化。惟纳谷仍差,改投理中汤加黄连、焦三仙治之。《经方躬行录》

67呕逆下利——张志民医案

患者女性,三十一岁。初诊:一九六一年六月七日。有蛔虫、钩虫病史。病胃肠不舒将一月。患者现觉头,口酸腻,时呕,胸满,心下压痛,大便溏泄,日五、六次,微寒发热,体温37.℃,舌无苔中裂,脉沉细。断为外感挟食滞,服柴胡桂枝汤一剂。

二诊:六月八日。服前方不效,热不退。腹满肠鸣,胃部振水音显著。每日呕酸水三、四次,口腻喜饮,余症如前述。乃与半夏泻心汤:法半夏1克、干姜10克、黄连3克、黄芩10克、炙甘草10克、党参10克、红枣1枚。服两剂。

三诊:六月十日。药后大便成条,日一行。胃口较好,心痞呕酸肠鸣各症大减。持续十余日之微热,柴桂汤所不能退者,今竟退净。因其素多白带,唇舌淡白,胃部时振水音,与苓桂术甘汤数剂而愈。《伤寒论方运用法》

68伤食吐泻——赵守真医案

黄儿5岁,伤食吐泻,口渴尿少。医者不问病源,贸然进以温补药,企图止之,病反剧。后医又以水湿分利失常,治以五苓散,渴未减而吐利如故,因迎余治。诊视指纹淡红隐隐,心烦欲饮,水入则吐,食亦少进,舌苔黄白而腻,腹鸣下利,时呕,大便稀,淡黄有腥气,嗜睡不少动,病月余矣。综合判断,乃系肠热胃寒,食积湿困之象,既不可温,又不可凉,治宜寒温并用,处以半夏泻心汤。半夏降逆止呕,参姜益气温中,芩连清理肠热,枣草甘温和胃,枢转其间。增茯苓健脾利水,花粉生津止渴,以宏效果。服后吐泻均减,再剂病已。惟病久虚极,进以参苓白术散平调脾胃,十剂能行,又半月而乃健。《三家医案》《赵守真治验回忆录》

论:伤食吐泻,口渴尿少,这两句话,就确定的是半夏泻心汤证。胃逆则吐,脾陷则泻,大便滑泻,则小便尿少。火升则渴,渴而尿少,水走后窍而滑泄也。二黄泻火止渴,干姜党参温脾升陷止泄。半夏降胃止呕,复其升降,则渴止而泄停。

用五苓散,是利小便,又止泻。但不能治吐。提纲也有,腹胀泻泄者,视其前后不利,利之则愈。尿少,不是不利;滑泄,对比呕吐。口渴尿少,误以为湿盛火升,此为伤食,所以用五苓散不愈。如同甘草泻心汤提纲,医见痞而谓病不解,复下之,则成痞证也。

69呕吐胀泻——王孝福医案

李某某,男,35岁。饮食不洁,突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泻泄,见大便呈稀水样,日7~8次,伴恶寒发热,38度,舌苔薄黄腻,脉数。遂投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15克,黄连15克,黄芩15克,若香15克,葛根15克,芍药30克,党参1克,生姜1克,甘草6克,大枣3枚,1剂后呕吐止发热退,又服1剂症状全消,嗣后嘱服囊香正气丸以巩固之。《当代医案论经方》

论:那个葛根芩连汤,也能治食物中毒或饮食不洁后的呕吐与腹泻。

70暑时吐泻

黄平福,形瘦面白,时当暑热,得呕吐、泄泻之病。医见口渴溺赤,与竹叶石膏汤,而呕泄未止,反加心胸胀满,神气自昏,躁扰不安,势甚危急。诊之脉来浮数,肌热灼指,舌边红刺,满舌白苔,中心黄黑。伊父绍邦,年老独子,求治甚切。因慰之曰:俟吾以二法治之,毋庸惧也。先与连理汤,继进半夏泻心汤,果得呕泄顿止,热退纳食而安。门人问曰:吾师治病,每预定安危,令人莫测,此证先定一法,服下丝毫不爽,其理安在?答曰:业医必揣摩有素,方有把握。《内经》有云“肠中热、胃中寒,胃中热、肠中寒”。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胃中热,则消谷善饥;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飨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泻;胃中热、肠中热,则饥而小腹痛胀。斯人斯症,合乎胃中寒、肠中热,故胀而且泻也。然胃中之寒,始先盛暑逼于外,阴冷伏其中,而医又以大寒之药清胃,则胃愈寒矣。故虽寒热错杂,不得不先与连理汤调其胃气、分其阴阳也。然阳邪内陷,已成痞结,非苦以泻之,辛以通之,其何以解寒热错杂之邪耶?世医治病,但守寒以热治、热以寒治,倘遇寒热错杂之邪,不知《内经》胃热肠寒、胃寒肠热之旨及仲景诸泻心,嘉言进退黄连汤者,其何以肩斯任也?(《谢映庐医案》)《经方直解》《得心集医案,吐泻门三卷》《名医经方验案》

71腹胀吐泄——姜春华医案

谭某,男,1岁,学生。三天来腹部胀痛不适,肠鸣音亢进,食纳不佳,时而呕吐酸水,大便稀而不畅,溲黄赤。舌苔黄腻,舌尖红,脉弦滑。证属湿热积滞肠胃,脾胃不和,以半夏泻心汤加味。姜半夏9克黄连4.5克黄芩9克党参9克炙甘草6克白芍15克陈皮4.5克生姜3片大枣4枚方3剂药后腹已不痛,偶有肠鸣,大便稍溏,小便微黄,上方去白芍15克,继服3剂,痊愈。

按:本例心下痞,症见呕而肠鸣,半夏泻心汤证悉俱。方中半夏和胃降逆,用生姜易干姜者,因生姜止呕效果好,佐陈皮能理气止呕,加白芍配甘草可治腹痛,本方辛开苦降,又加党参、甘草、大枣健脾和中,使升降正常,中焦得和,则诸症自可消除。《经方发挥与应用》

购书学习,进群,请加好友(微商—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ofutonga.com/ftjx/101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