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间,需要注意的细节存在于孕妇生活的方方面面。二便是反映人体内情况的直观表现之一,若二便出现问题,就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女性由于生理结构与男性有区别,尤其是泌尿系统,因此若是泌尿系统出现了异常,带给患者的痛苦也是直观而明显的,在妊娠期间的妇女则常会遇到泌尿系统相关的问题——妊娠小便淋痛和妊娠小便不通。
妊娠小便淋痛
妊娠期间,出现尿频、尿急、淋沥涩痛的症状,称为“妊娠小便淋痛”,亦称“子淋”。西医学中的病名妊娠合并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泌尿系统感染的疾病可参照“妊娠小便淋痛”进行治疗。
妊娠小便淋痛主要是由于膀胱郁热,气化失司导致的。其热有虚实之分,虚热者属阴虚津亏所致小便淋沥涩痛,实证则由心火偏亢,或湿热下注所致。症状表现主要为:妊娠期间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小便时淋沥涩痛,甚则点滴而下,伴有小腹坠胀疼痛等,或有腰痛。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或少量蛋白。
妊娠小便淋痛主要根据尿频、尿痛的情况及病程长短情况辨虚实;并结合兼症、舌脉综合分析。本病以热证居多,心火偏亢、阴虚津亏、湿热下注证等常见。若为虚热者,小便淋沥不爽,量少色淡黄;若为实热者,则小便艰涩刺痛,尿短赤。治疗大法以清润为主,考虑到妊娠的特殊性,不宜过于通利,以免损伤胎元。若病情必须予以通利者,应佐以固肾安胎之品。
01
阴虚津亏证
妊娠期间,小便频数,淋沥涩痛,量少色黄;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大便干结,颧赤唇红;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法宜滋阴清热,润燥通淋。方药可选用知柏地黄丸加减。
02
心火偏亢证
妊娠期间,小便频数,艰涩刺痛,尿短赤;面赤心烦,渴喜冷饮,甚则口舌生疮;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治法宜清心泻火,润燥通淋。方药可选导赤散加玄参、麦冬。
03
湿热下注证
妊娠期间,小便频数,尿色黄赤,艰涩不利,灼热刺痛;口苦咽干,渴喜冷饮,胸闷食少,带下黄稠量多;舌红,苔黄腻,脉滑濡数。治法宜清热利湿,润燥通淋。方药可选加味五淋散。
妊娠小便淋痛是常见的妊娠并发症,日常应注意阴部卫生,节制性生活,注意休息,多饮水,饮食宜清淡,以避免本病的发生。如能及时正确治疗,预后较好。治疗不及时或者不彻底,易致邪气久羁,缠绵难愈,应给予足够重视。严重者可出现高热、寒战,甚至可由高热引起流产、早产,如果反复发作,可发展成慢性肾盂肾炎,必要时可中西医结合治疗。
妊娠小便不通
妊娠期间,小便不通,甚至小腹胀急疼痛,心烦不得卧,称为“妊娠小便不通”,又称“转胞”或“胞转”,多见于妊娠中晚期。西医的妊娠合并尿潴留可参照妊娠小便不通进行治疗。由于妊娠小便不通在临床较为少见,故在此进行简要介绍。
妊娠小便不通的主要病机为肾虚或气虚无力举胎,压迫膀胱,导致膀胱不利,水道不通,使得溺不得出,属于本虚标实证。
妊娠小便不通主要症状表现为:妊娠七八月小便不通,饮食如常,小腹胀急,心烦不得卧,以小便不通、小腹胀满疼痛等为主症。若伴有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等症状,多属肾虚;若伴神疲倦怠,头重眩晕者,多属气虚。治疗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以补气升提助膀胱气化为主,不可妄用通利之品,以免犯虚虚之戒,影响胚胎。
01
肾虚证
妊娠期间,小便不通,或频数量少;小腹腹满而痛,坐卧不安,腰膝酸软;舌淡,苔薄润,脉沉细无力。治法宜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方药可选肾气丸去牡丹皮、附子,加巴戟天、菟丝子。中成药可选金匮肾气丸。
02
气虚证
妊娠期间,小便不通,或频数量少;小腹胀急疼痛,坐卧不安,面色晄白,神疲倦怠,头重眩晕;舌淡,苔薄白,脉虚缓。治法宜补中益气,导溺举胎。方药可选益气导溺汤加减。中成药可选补中益气丸。
小便不通在临床属于急症,对症处理可迅速缓解,但易反复。若小便胀痛难忍,则应及时就医,采用导尿术等法以救其急,待病情缓解,再调理善后。孕后勿强忍小便,孕后小便不通者,可采取仰卧高臀位,缓解对膀胱的压迫。
二者如何鉴别
同样是小便困难的问题,妊娠小便不通与妊娠小便淋痛的鉴别如下:
妊娠小便淋痛以小便淋沥涩痛为主,尿常规见红细胞、白细胞及少量蛋白。妊娠小便不通以妊娠期间小腹拘急、尿液潴留为特征,无灼热疼痛,尿常规基本正常,B超显示有尿液潴留。
妊娠期间无小事,若是出现了明显的不适,请及时就医,也不要在没有相关专业医师指导的情况下自行服药,避免错过了良好的治疗时间,造成不良后果。
注意:
以上诸方须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
切勿自行处方!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书籍:《中医妇科学》
文案/编辑:李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