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急性咽炎用药藿香正气水口服

藿香正气水(口服液、软胶囊、丸)

非处方药。

广藿香油、紫苏叶油、白芷、苍术、陈皮、生半夏、姜制厚朴、茯苓、甘草浸膏、大腹皮、干姜汁。

水剂:为酊剂,含乙醇。每次1支(每支10ml),日2次,用时摇匀,滴入咽喉或直接口服,或兑开水~ml,稀释后待温服。

口服液:即合剂,不含乙醇。每次1支(每支10ml),日3次,口服。

软胶囊:每次2-4粒(每粒重0.45g),日2~3次,温开水送服。

浓缩丸:每次8粒(相当于原生药3g),日3次,温开水送服。

水丸:每次1袋(每袋重6g),日3次,温开水送服。

滴丸:每次1~2袋(每袋重2.6g),日3次,温开水送服。

小儿建议用口服液,根据年龄适当减量,用成人的1/3或1/2量。若用水剂,每次1/5支,兑温开水稀释后服。

任何人群

形貌:体型偏胖,面色黄黯,疲倦貌,平时易咯痰。

症状:

①头昏头重头疼,周身困倦,或面肢浮肿;

②胸脘痞闷,咳嗽气喘,或脘腹胀痛;

③咽痒,或咽中黏腻,或咽痛如刀割,但咽部不红,鼻塞喷嚏,流清涕;

④恶心欲吐,或呕吐,食欲差;

⑤腹泻、水样便,但臭味不重,次数或多或少;

⑥经期小腹部冷痛、喜热敷者。

舌象:舌淡红,苔白厚腻。

脉象:浮细。

内科疾病:中暑、急性胃肠型感冒、急性胃炎、急性肠炎、哮喘、特发性水肿。

妇科疾病:痛经、经前水肿、妇人特发性水肿、产后腹痛。

五官科疾病:急性咽炎。

儿科疾病:小儿胃肠型感冒发热呕吐、小儿疳积。

①预防中暑及哮喘发作,当夏天湿度超过50%,平时肉食偏多,痰多者,或哮喘患者夏天易发者,可以用藿香正气水1/2支,开水ml稀释后温服,每日早饭后1次。

②哮喘急性发作,因吸入过敏原、受寒冒湿等原因,突然胸闷喘憋,可即吞服霍香正气丸合香砂养胃丸,各1次量,另用生姜1片(1元硬币大小)、核桃1枚嚼食。

③急性咽炎,自觉咽喉突然疼痛或有异物感,可用藿香正气水直接滴至咽部,感觉舒服、症状缓解,则继续,直至症状消失,若滴入后症状加重,改用板蓝根颗粒或银黄颗粒等清热利咽剂。

④小儿受寒腹泻,大便稀溏,或水泻,腹胀,小便不黄,舌苔白厚,可用藿香正气水2支,加入浴盆水中泡澡。

⑤痛经,因经前过食生冷,或受寒,突然小腹剧痛,月经下而不畅,可用霍香正气水1支,兑ml开水,热饮。

⑥北方干燥地区受寒后感冒咽痒咽痛,鼻塞喷嚏,建议用藿香正气水1/2支或1支,加感冒清热颗粒1袋,一同开水冲服。

①热性火性体质者,平时牙龈红肿,口腔易溃疡,鼻衄,小便黄赤,有尿血病史、感冒后易咽喉肿痛,咳嗽黄痰者不宜服。

②急性腹泻,水样便,腹胀肠鸣,但无头昏胸闷等表证,舌苔白厚腻者,本药通常无效。

③腹泻,伴阵发性腹部疼痛,大便臭甚,里急后重,或有脓血便,口干渴者不宜用。

④驾车时建议不用水剂,改用其他不含乙醇的剂型。

⑤感冒咽痛,服后痛甚,感冒症状加重,口干者停服。

藿香正气水——十滴水

附:

本方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本方是一首祛除寒湿、内外兼治的重要方剂。即能解表化湿,又能理气和中。作用部位主要在肺、胃、脾。

具体作用如下:

藿香芳香化湿,理气和中,兼解表是主药;

紫苏叶、白芷发表散寒,前者兼和胃止呕,后者通鼻窍、止头痛,增强藿香理气散寒之力为辅药;

佐苍术、厚朴、大腹皮燥湿除满、和胃止泻;

陈皮、半夏行气降逆,和胃止呕;

配桔梗开胸膈、利咽喉;

用茯芩健脾利湿消肿,甘草调和诸药。

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即化痰名方二陈汤的组合,故本方兼能化痰止咳平喘。

*本文内容来自于史欣德主编的《首中成药临床巧用与解说》,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点赞”和“在看”,让我们做的更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ofutonga.com/ftjx/93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