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去看过中医的女性朋友是不是都会被医生问道:这个月的月经是哪一天开始的呀?月经量是多还是少呀?什么颜色呀?是稀的还是稠的?
有的女同志,她会想啊想啊,想了半天想不起来,她没记住。让医生来猜。。。。。有细心一点的女同志会在手机的记事本上去查询,当然也有女同志会记得很清楚。
亲爱的女同胞们,您是属于哪一类呢?
月经不仅代表着女性身体的成熟,还代表着女性是否可以生儿育女,是否还年轻。所以我们对月经这个问题一定马虎不得,一定重视起来。
那么到底正常的月经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我们正常的月经,相对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规律,有可能在你身上是25天一个周期,有可能在她身上是37天一个周期,甚至有些人是40天一个周期,相对每个人的个体来说,是有一定规律的。一般它的规律在21-28天之间,如果我们以28天为正常的月经周期,前后怎么算,加减7天。28-7=21天,28+7=35天,这个范围内我们叫正常的月经周期,但平均时间来说是25到28天,最准确的是28天一个周期。
还有一个是行经期,一般来说是三到七天,最低不会少于三天,最长不会超过七天,最常见的是三到五天,行经期超过八天,那么就叫行经期延长,如果少于三天,就叫行经期过短。
再来谈月经量,经常会有病人会问什么叫量多,什么叫量少。那么怎么去估计这个月经量是多还是少呢?正常的月经量一般来说是30到80毫升,低于30毫升就叫月经过少,大于80毫升就叫月经量过多。我们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来测量:我们平时用的日用卫生巾,完全湿透,这个量大概在10到15毫升,完全湿透二到三张以上,这个量就不叫少了。(大约是标准的日用卫生巾2包或2包半这个量都属正常)
还有月经量的顔色,正常的它是有点稍稍带一点暗红色,太鲜红色不是,顔色很淡也不是,有一点可能的小的血块,但是月经的血,不凝固,没有异味,可能带一点血腥味,可能有少许的内膜脱落组织。
最后一个是月经的质地,正常的不稀也不稠。
这就是我们讲的正常的月经。
如果月经的周期、经量、经色、经质等方面都发生异常改变,并伴有其他症状的,就属于月经不调了。常见的有经行先期、经行后期、经行先后无定期等等。
月经是怎么来的?西医说是由于卵巢周期性的变化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这是西医学的术语,好多人听不懂。你只要记住两点:月经和两个器官有关系,一个是主管内分泌的卵巢,另一个是孕育胎儿的子宫,所以说西医治疗月经病的关键就是调节卵巢的内分泌功能和子宫内膜的变化。
我们从中医的角度追溯月经来历,《本草纲目.妇人月水》中指出:“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信、月水、月经。”这句话阐明了女性月经的生理,上面有太阴脾经,也就是脾胃,从食物中吸收营养,化生气血,是月经的发源地,海潮就是月经的来临似潮水,每月一次,就是女性月经正常的生理期。
月经来时烦恼,不来更烦恼;来得多烦恼,来得少也烦恼。
今天在这里分享一则治疗月经来得少并有痛经的案例。
李某,女,31岁,未婚
病史:患者半年前与男友发生口角,郁怒在心,近3个月来,月经周期基本正常,唯每次经行量少不畅,经色偏紫黑,夹有血块,小腹不冷疼痛拒按,血块排出,疼痛就减轻。妇科检查,排除了其他器质性病变。
检查:舌淡红,苔薄黄,脉弦。
诊断:痛经,气滞血瘀型。
分析:痛经不可单纯见痛止痛,必须辨证论治,分清虚实,追究病因加以对因治疗为主,止痛为辅。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血瘀,瘀则不通,不通则痛,故小腹疼痛拒按,经色紫黑,血块排出后,瘀滞稍通,故痛疼减轻。
治疗方案:艾灸、针刺、配合中成药
艾灸处方
主穴:中极、次髎、血海、地机。
配穴:随症加减。
中极:为任脉要穴,足三阴经的交会穴,“主寒中腹痛“。
次髎:为足太阳膀胱经穴,八髎穴之一。本穴前方与胞宫相对,属局部取穴法,可起到散胞宫瘀血,能胞脉气机。
血海为调血要穴。
地机为足太阴脾经穴,本经郄穴。郄穴是经脉气血深聚之处,主痛症,因此对于血瘀胞宫之痛经,十分有效用。
艾灸方法:用雀啄灸或隔姜灸,每穴15-20分钟,穴位处有温热感流动为佳。每日一次,从月经来之前4-5日开始施灸,直至经行疼痛减缓或逍失为止。
针刺处方:合谷、太冲
合谷、太冲是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的一对要穴,此处痛经属实证,用之不疑。
直刺:0.3-0.5寸,留针30分钟。(泻法)
第一个月经周期,在月经来之前调理了5天,月经来潮后,经量有增多,刚开始是紫黑血块,继则转成红色。腹痛缓解。中间月经干净后期间服用调肾之功的杞菊地黄丸。
又连续调理了二个月经周期(月经来潮之前的4-5天开始调理,方法与上同),现巳无明显不适。
咱们今天就分享到这儿,谢谢大家的治疗白癜风的岐黄圣手白癫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