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性药实战掌握这5大类方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附子类方

□附子应用范围

1.病程中出现多汗,四肢逆冷,恶寒,沈脉,心音微弱,血压下降的场合。

.呕吐、下痢伴见手足冷,腹痛、腹满,脉沈弱,舌苔白滑的场合。

3.关节的剧烈疼痛、局部肿胀,肌肉拘挛,运动受限,四肢逆冷者。

4.患慢性疾患,或年老体弱,有下半身冷,腰酸膝软而无力、或冷痛,足背浮肿,夜尿,频尿,畏寒,脉沈弱等症者。

5.慢性肾炎,心功能不全而伴全身机能衰弱症状,并有浮肿者。

□附子证

1.精神萎靡,倦卧欲寐。

.畏寒感,四肢厥冷,尤其下半身、膝以下清冷。

3.脉微弱(脉形极细,按之若有若无),沈浮(重按至骨方能按到),细弱(脉细如丝,无力),或脉突然浮大而空软无力。(附子脉)

1.患者神识虽然清楚但精神非常疲惫,经常想睡觉,但睡不熟,呼之即醒,状如朦胧。也有些患者但见疲惫貌,诉说病情时有气无力,或思维较慢。

.比较:以下为实热证石膏证:身热、大汗、烦渴、舌干。黄连证:身热烦躁、不眠、舌红苔黄腻。大黄证:身热便秘、舌干焦。

□四逆汤

1.脉微弱、沈浮、细软、或脉突然浮大而中空软弱无力(附子脉)。

.畏寒,四肢逆冷,尤其是下半身及膝以下清冷不温。

3.精神萎靡,倦卧欲寐。

4.舌质淡或淡红、暗淡,舌体多胖嫩,舌苔白腻或灰腻,或干腻、或白滑(干姜舌)

1.四逆汤方证的识别以附子脉、四肢厥冷、干姜舌为重点。

.比较

四逆汤

四逆散

相同

四肢厥冷

相异

1.精神萎靡,或状若朦胧。

.全属虚脉。

3.舌质淡或淡红、暗淡、舌体多胖嫩、苔多白滑或白腻。

1.全身状态比较好,精神较饱满,思维清楚。

.脉虽然细,但弦实有力。

3.舌质红或暗红,多坚老,苔干黄。

四逆汤

大承气汤

相同

有时可见四肢厥冷、脉微弱。

相异

腹胀便溏,泻下物多清稀无臭。

腹证比较明显;舌质干红,舌面焦黄;多见便秘。

3.吴佩衡阴阳辨证十六字诀阴证:身重恶寒,目瞑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兼见口润不渴或喜热饮而不多,口气不蒸手。阳证:身轻恶热,张目不眠,声音洪亮,口气臭粗;又兼见烦渴喜冷饮、口气蒸手。

4.范中林用四逆汤重视舌象,其舌质多淡或淡红、暗淡,舌体胖或有齿痕,舌苔白腻、灰腻、白滑。

□阴寒体质

外观特征:形体偏胖,肌肉偏松,皮肤干燥,面色晦暗或暗黄、缺乏光泽,或有浮肿貌,目精无神,精神萎靡,面带倦容,唇色暗淡干枯,舌质胖淡而暗,苔白润,腹饥松软,按之无力。

好发症状:平时畏寒喜暖,四肢常冷,尤其是下半身冷,易疲倦,好静恶动,大便常稀溏不成形,口不干渴或渴不多饮而喜热饮,小便清长。

□四逆加人参汤

1.恶寒、四肢厥冷、精神萎靡。

.腹泻或便溏、腹胀或心下痞硬、食欲不振。

3.脉微弱沈迟,苔干无津。

《伤寒论》加人参均在大汗、大下之后,患者出现脉沈迟、微弱,身体疼痛,舌上干燥、渴感明显等症状。

□真武汤

1.眩晕,甚至身体站立不稳。

.心悸,气短,肌肉跳动。

3.身体困重,嗜睡,四肢沉重疼痛,腰痛,关节活动不灵活。

4.小便少,大便溏,腹胀或腹痛,或恶心呕吐。

5.下肢浮肿,面目浮肿。

6.或咳或喘,痰清稀。

7.面热黄或暗,舌淡胖,苔白滑或黑润。

临床上只要有以上二、三项症状,并见以下指征者,可以使用真武汤。

1.精神萎靡,倦卧欲寐,畏寒感,四肢冷,尤其是下半身,膝以下清冷。

.脉微弱、沈伏、细弱。

1.茯苓、白朮是治疗小便不利、浮肿的必用药物。

.芍药是治疗腹痛、脚挛急的药物,常与甘草同用。

3.真武汤证是附子证加小便不利、浮肿、腹痛、腹满等症。

4.比较

真武汤

苓桂朮甘汤

相同

均能治疗水饮。

相异

附子证办水饮证,眩晕、心悸的同时有恶寒、精神萎靡、脉沈微弱、腹满腹痛、四肢沉重疼痛等症。

桂枝证伴水饮证,眩晕、心悸的同时有气上冲胸、心下逆满等症,且发病甚急,常因为精神刺激诱发,过则相安无事。

□附子泻心汤

1.心下痞,或上腹部胀痛,大便不通或里急后重,心烦乱甚或昏厥,舌苔黄腻。

.恶寒汗出或额上冷汗,肢冷,脉沈微弱或血压下降。

本方证一方面是腹满、上腹部痞满胀痛、大便不通或里急后重、心烦乱、舌苔黄腻的大黄黄连证;一方面则是恶寒四肢冷,出冷汗,脉沈微弱的附子证。

干姜类方

□干姜证

1.呕吐物、唾液、痰液、大便、尿液清稀,无恶臭。

.腹胀、腹痛,恶心,呕吐,或咳喘。

3.口不干渴,恶寒喜热,精神萎靡。

4.舌质淡或淡红,舌上有腻苔,苔多白腻,或灰黑腻,或白滑(干姜舌)。

1.属于里寒证。里只临床表现以胃肠症状为主,寒指机体新陈代谢低下,临床表现为呕吐物、泻下物清稀无臭,痰液如水样,患者恶寒喜热,面色青黄,肢冷身寒,声低气微,舌淡白,苔白腻。

.比较:

干姜证

大黄证

相异

1.口不干渴,畏寒喜热。

.舌质淡苔白腻。

1.口干舌燥,恶热喜凉。

.舌质红苔焦黄。

3.干姜舌临床诊断意义大。

□理中汤

1.腹满腹胀,呕吐下利,大便稀溏,食欲不振,心下痞硬,或涎唾多而清稀。

.畏寒喜温,精神萎靡,口不干渴或口干而不思饮。

3.舌质淡红,苔白、或厚、或腻、或滑。

1.甘草干姜汤:治疗里寒证的烦躁、吐逆、及肺中冷、眩晕、多涎唾。

.附子理中汤:加附子,治理中汤证兼见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脉为弱者。

3.连理汤:加黄连,治理中汤证兼见烦躁、心下痞痛、舌红苔黄腻、唇暗红者。

4.桂枝人参汤:加桂枝,治理中汤证兼见自汗、身痛、恶风者。

5.枳实理中丸:加枳实、茯苓,治理中汤证伴见腹胀满拒按者。

6.治中汤:加青皮、陈皮,治理中汤证兼见胃脘胀气者。

□桂枝人参汤

1.理中汤证。

.发热自汗,或腹痛,心下痞硬。

3.舌质淡红或嫩红,偏暗,脉浮大。

1.桂枝体质患者的慢性胃肠疾病多见此证。

.理中汤证伴见自汗、恶风是常见的,自汗中有一动即汗出者,也有入夜汗出者,还有仅见恶风肤润而无明显出汗者;自汗者大多恶风,对风冷过敏。

3.比较:

桂枝人参汤

黄连汤

相同

自汗、腹泻、心下痞硬

相异

1.属虚寒。

.泻下物无恶臭且清稀,虽然有汗出而恶风肢冷,患者精神萎靡,声低气馁。

3.舌质胖嫩,舌苔淡白。多白苔满布。

1.属寒热夹杂。

.腹痛腹胀,身热多汗,烦躁不安。

3.舌质坚老,舌红苔黄。多为后半部白厚。

□大建中汤

1.腹痛、腹胀较剧,呈阵发性,或见有肠形,或闻及肠鸣,多伴呕吐。

.手足逆冷,或有冷汗,口内清唾。

3.干姜舌。

干姜类方的镇痛剂,适用于脘部冷痛。

□甘姜苓朮汤

1.腰以下有冷感、重压感、酸痛感。

.浮肿或平素好发浮肿,全身倦怠感。

3.干姜舌。

本方证多见于体型肥胖及久居阴冷潮湿环境的患者,平素身体困重,关节肌肉易于酸重,易浮肿便溏,舌苔白。一旦发病多有眩晕、腰痛体痛、腹泻腹满、浮肿、动悸等症。

黄耆类方

□黄耆证

1.自汗,盗汗,恶风,身体重,肢体麻木不仁。

.浮肿,小便不利。

3.溃疡久不收敛,脓水清稀。

1.自汗、盗汗而浮肿是黄耆证的特征。

.大部分患者伴见四肢发冷、畏风、易感冒、下肢浮肿、小便少,自觉身体沉重,动作不灵活。

3.有时并不表现为明显的自汗,但通过问诊,可以了解到患者平素出汗比较多,稍加劳动,即易出汗,或曾有自汗、盗汗史。

4.比较:桂枝证自汗的同时,常伴有发热或身热感、失眠、头痛、动悸等。桂枝体质多体瘦而肌肉坚紧,而黄耆体质多肌肉松软而浮肿。

□黄耆体质

外观特征: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缺乏光泽。肌肉松软,浮肿貌,目少精彩,面色无华。腹壁软弱无力。舌质淡胖,苔润。

好发症状:平素易出汗,畏风,遇风冷易过敏,或咳嗽气喘,或鼻塞,易感冒。大便稀溏、不成形、或先干后溏。食欲不振,易腹胀满。易浮肿、特别是足肿,手足易麻木。

体质倾向:多风,多湿。

□玉屏风散

1.易于感冒,畏风,自汗,打喷嚏,身痛或头痛。

.浮肿或易于浮肿,小便少,大便溏薄。

1.本方是治黄耆体质的多汗、易感冒方剂。

.黄耆主浮肿而自汗,白朮主浮肿而小便不利,防风主畏风而身痛、头痛等。

3.比较:

玉屏风散

桂枝汤

相同

自汗,恶风

相异

1.黄耆体质

.有浮肿、小便不利、大便溏薄等水气内蕴证。

1.桂枝体质

.以腹痛、关节痛为特征。

□防己黄耆汤

1.浮肿,以下肢为甚,恶风多汗,尿量减少。

.关节痛、特别是膝关节肿痛,肌肉痛。

比较:

防己黄耆汤

越婢加朮汤

相同

浮肿,关节痛,多汗,尿量减少

相异

1.黄耆体质的体力比较低下

.黄耆体质的皮肤比较细腻,肌肉松软,平素易汗。

3.病程长,往往反复发作,多半畏风、疲劳感、浮肿多见于下肢。

1.麻黄体质的体力比较充实

.麻黄体质的皮肤比较粗厚,肌肉结实,看上去偏暗,平素少汗。

3.病程短,并有口渴、身热等热象,浮肿往往是全身性。

□黄耆五物汤

1.肢体无力,活动不灵,麻木不仁,酸痛,或肌肉萎缩。

.浮肿,自汗,恶风。

3.舌质暗淡。

1.血痹:四肢麻木、活动不灵。

.尊荣人:黄耆体质,平时缺乏运动,体型肥胖,肌肉松软,身体困重,易出汗。

3.黄耆、芍药、桂枝同用多用于治疗汗出、身重者。本方亦必有汗出、身体重、小便不利、浮肿。

4.本方汗出有白天虽然未运动、或气温亦不高而自汗出者,亦有入夜汗出湿衣者。汗色常见色黄。

5.本方证以身体不仁为主,患者诉说肢体酸痛、关节不灵活、遇风冷症状加重,可有轻微疼痛但主要是酸麻;如一身尽痛、关节变形肿胀者,则非本方所能治,应当在麻黄类方或桂枝类方选择适合方剂。

□黄耆建中汤

1.慢性腹痛,喜温喜按。

.易自汗或盗汗,形寒恶风,面色萎黄,身体重或有轻度浮肿。

3.舌质淡红或暗,脉虚大。

1.虚劳:慢性衰弱性疾病。

.用于慢性腹痛伴见黄耆证者。

□补中益气汤

1.面色萎黄呈贫血貌,体型瘦长或昔肥今瘦,舌淡红,舌质嫩,苔薄白。

.自觉发热或恶风寒,全身倦怠感明显,有轻微的胸胁苦满,手足冷,自汗恶风。

3.或内脏下垂,或子宫下垂,或脱肛,或腹泻,或便秘,或腹痛,或头痛,或头晕,或浮肿,或小便不利。

比较:

补中益气汤

柴胡桂枝汤

相异

1.病程多呈慢性化。

.体力偏于低下,面色神情明显虚弱枯悴。黄耆证如浮肿、尿量减少、贫血、肌无力、全身倦怠感明显。

1.病程急慢性皆有。

.自汗、恶风、腹痛、关节痛较明显。

补中益气汤

黄耆建中汤

相异

以浮肿、自汗、身体重、无力感、慢性腹泻、食欲不振为特征。

慢性腹痛为特征。

□补阳还五汤

1.半身不遂,肢体麻痹不仁,或身体痛。

.浮肿,下肢为甚,自汗,恶风。

3.舌质多淡胖,成紫黑色;或有瘀斑瘀点,脉沈缓、细涩。

1.气虚血瘀证。

.气虚证:黄耆证的自汗而浮肿或麻木不仁而虚浮是必见的。

3.瘀血证:舌质多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血液黏稠度增高。

4.比较

补阳还五汤

桂枝茯苓丸

血府逐瘀汤

相同

瘀血证

相异

1.黄耆证比较突出,症状多肢体运动或知觉异常,同时伴有自汗、浮肿。

.舌质多暗淡而胖。

1.桂枝证加瘀血证,见下腹痛、拒按、头痛、面红、妇人月经不调。

.舌质紫暗且多坚老。

1.柴胡体质加瘀血证,见胸胁苦满、上腹部胀痛等。

.舌质多坚老。

补阳还五汤

黄耆五物汤

相同

气虚血瘀证

相异

1.瘀血程度较严重。

.半身不遂。

3.舌质紫。

1.瘀血程度轻。

.四肢麻木。

3.舌质暗。

麻黄类方

□麻黄证

1.发热恶寒,头痛,骨节痛,身痛。

.无汗,咳喘,鼻塞。

3.浮肿,小便不利。

1.麻黄证中,无汗一证最为重要。

.麻黄证的浮肿、小便不利是并见的。

□麻黄体质

外观特征:体型略胖,肌肉比较发达或偏松,肤色黄或淡黄色、或浅黑色,皮肤较粗、较干燥,平时不易出汗,身体比较壮实。血压不高。唇暗或紫红、舌体偏大,舌质淡红,口不干、苔白。

好发症状:易闭汗或汗出不畅,易受寒,易喘,易鼻塞流清涕,肌肉酸重感,全身倦怠感,感觉不敏感,心下部重压感或腹胀,头重感,有浮肿倾向。

体质倾向:多寒、多湿。

黄胖或黑胖者,多可以使用麻黄及麻黄剂。

比较:若体型消瘦、肌肉坚紧、面红赤、身热多汗、舌质红,或血压高、心动过速者,麻黄及麻黄剂要慎用。

□麻黄汤

1.恶寒发热,头痛身痛。

.无汗而喘。

3.脉浮紧,舌暗淡。

1.恶风是风冷过敏、遇风则自觉怕冷,若覆被或移至温暖处则没有这种感觉。恶寒是体温升高前的寒冷感,虽覆被加衣不解,而且通常伴有发热。

.桂枝汤证自汗,患者皮肤湿润;麻黄汤证无汗,患者皮肤干燥。

3.麻黄汤证患者体温一般不超过39度C。

4.头痛身痛:麻黄汤证患者在恶寒发热同时,往往诉说周身肌肉酸痛或关节疼痛,有的尚感到腰部特别酸痛。

5.类方:麻黄加朮汤:治麻黄汤证兼见浮肿及肌肉酸重的关节炎、肾炎、感冒。但对体型偏胖、皮肤较白的中老年妇女,常因关节痛、浮肿、肌肉酸重而误诊为本方证,临床需注意。(可参见黄耆类方)

6.禁忌:对疮家、淋家、衂家、亡血家、表虚自汗、脉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者禁用麻黄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1.无汗,恶寒感明显,发热或不发热。

.精神萎靡,倦怠感明显,面色晦滞而缺乏光泽,手足冷。

3.脉沈弱、或沈细、或沈迟。

4.舌质淡苔白润。

1.麻黄证伴见脉沈迟(附子证)。表实里虚。

.本方对体质素弱的老年人及病后体弱者的感冒,以整个背部自觉难以名状的畏寒为主要特征的患者疗效颇佳。

□小青龙汤

1.咳喘,痰液呈水样或黏液性,量较多,或鼻塞、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

.恶寒,特别是背部有显著的冷感,发热或不发热,平时无汗,咳喘时可有汗出。

3.苔白滑。

1.痰与鼻涕的性状在本方证的诊断中十分重要。其痰液、鼻涕等分泌勿必须是量多清稀,成黏液性的,或如水样。同时舌苔白滑,黏液满布。

.恶寒是必见症状。

□麻杏甘石汤

1.发热,汗出时多时少,体温或升或降,口渴。

.咳喘,甚而气急鼻扇,胸闷。

3.脉滑数,苔薄腻较干。

1.热喘:咳嗽气喘、身热汗出、痰液黏稠色黄、口干渴、舌红苔黄。

.石膏药证为身热、口渴、汗出。

3.比较麻杏甘石汤麻黄汤相同喘喘相异

1.汗出而喘。

.患者面色红润。

3.虽无大汗,但抚之皮肤湿润,故扪之不灼手。

4.口渴能饮水,苔干。

1.无汗而喘。

.患者面色时而发赤,时而苍白。

3.肌肤粟起,抚之干燥,绝无汗意。

4.口不渴苔润。

麻杏甘石汤小青龙汤相同喘咳喘咳相异

黏稠痰,色白黄水样痰,量较多

麻杏甘石汤桂枝加厚朴杏仁汤相同汗出而喘咳

汗出而喘咳相异

有汗出恶风,不口渴

汗出而喘且口渴

口渴与否是反应内热有无的指征之一。

□越婢加朮汤

1.发热,恶风,汗出或多或少,口渴。

.浮肿,肌肉酸重,或关节肿痛,小便不利。

1.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沈,小便不利。

.杏仁:咳喘而胸满闷。

3.比较

越婢加朮汤

麻黄加朮汤

相同

关节肿痛、肌肉酸重、浮肿。

相异

麻黄石膏同用,证偏于热,见发热恶风、汗出而口渴。

麻桂同用证偏于寒,见恶寒、无汗而不口渴。

□阳和汤

1.局部:皮肤无热感,色苍白、或紫暗,漫肿无头,按之或坚硬如石、或空软如絮,自觉不甚疼痛或不痛、或麻木、或酸楚。

.全身:精神萎靡,或畏寒喜温,或腰脊空痛,或气短喘息,或阳痿阴冷,皮肤苍白松弛憔悴,枯瘦,贫血,不口渴,小便清长,脉沈迟细,舌质淡嫩。

阴疽临床表现为局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不热,患者面色无华,喜温,口不渴,小便清长,舌苔白,脉沈缓或迟或细。

桂枝类方

□桂枝证

发热或自觉热感,易出汗,甚或自汗,恶风,对寒冷感觉敏感,关节痛。自觉腹部有上冲感或搏动感,动悸,易惊,烘热,失眠。

1.发热大多是低热,或仅仅有自觉的热感,同时伴有出汗、恶风、怕冷。

.常见患者的腹部皮肤及手心比较湿润。

□桂枝体质

外观特征:体型偏瘦;皮肤比较白,纹理比较细;肌表湿润,肌肉较硬;腹部多扁平,腹肌比较紧张;目有神气,唇淡红或暗;脉象常浮大,轻按即得:舌体柔软淡红或暗淡,舌面润,苔薄白。

好发症状:易出汗,或自汗,或盗汗,或手足出汗;对寒冷、疼痛及心理刺激敏感;易伤风感冒,易腹痛,易心动悸,睡眠浅或多梦,易便秘,易肌肉痉挛。

体质特征:多风、多热。

桂枝舌:桂枝体质舌象大多表现为舌质暗淡、暗红,甚或紫暗,但质地柔嫩而润泽。

□桂枝汤

1.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

.上冲感,动悸,肌肉痉挛拘急。

3.脉浮,或虚、或缓、或数、或大而无力,舌质淡红或暗淡,苔薄白。

1.自汗:是指自动汗出,虽天气不炎热,也不运动,也未服发汗药物而依然汗出者。

.恶风:只对风冷过敏,在温暖的居室或多加衣服可以缓解。

3.发热:可以是体温升高,也可以是自我感觉周身发热。

4.上冲感:包括头晕、烘热、面红、失眠、多梦、胸腹有气上冲感、脐腹部的搏动感。

5.桂枝汤证的脉象不仅浮,而且常并见缓象,即和缓不数,或并见虚象,即按之少力或无力,有时也可见虚数脉象。

类方

1.加附子:桂枝加附子汤,治桂枝汤证见关节剧痛,冷汗多者。

.加厚朴、杏仁: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治桂枝汤证见胸满腹胀、咳嗽、喘息、痰多者。

3.加大黄:桂枝加大黄汤,治桂枝体质便秘。

4.加黄耆:桂枝加黄耆汤,治自汗、盗汗、黄汗,见浮肿、小便不利者。

5.加人参:桂枝新加汤,治汗多、心悸、头昏、食欲不振者。

6.加葛根:桂枝加葛根汤,治桂枝汤证见项背拘急或下利者。

□桂枝加附子汤

1.桂枝汤证见冷汗、皮肤湿冷、过汗,脉弱浮大,舌质淡。

.桂枝汤证伴见关节疼痛较剧、四肢居挛者。

3.寒疝、腹痛、体痛、手足冷等见脉沈迟,舌质淡者。

桂枝汤证若虚的程度更重,出现汗出不止、皮肤湿冷、恶寒、手足拘挛疼痛、舌淡脉迟时,用之。

类方

加白朮:桂枝加朮附汤,治关节肿痛;若关节肿痛伴浮肿者,可以选用桂枝芍药知母汤。

□小建中汤

1.慢性腹痛伴动悸、烦热、虚弱,腹部扁平而肌紧张。

.舌质嫩苔少。

1.虚劳急痛:疼痛多为阵发性得痉挛性疼痛,但程度不剧烈而经常发作,同时伴有心动悸、烦热、多梦、鼻衂等症状。

.腹证:腹部可以见腹壁薄,腹直肌紧张。

3.舌质嫩,是指舌质柔软而有光泽。比较:舌质坚老而苔厚者,多表示体质充实,内有实热、瘀血。

方根

芍药甘草汤:解痉挛、止痛作用,对胃肠道平滑肌痉挛和腓长肌痉挛有效。疼痛剧烈时,白芍可用至30-45克。

类方

1.加黄耆:黄耆建中汤,适用小建中汤证见贫血、自汗、易感冒者。

.加当归:当归建中汤,适用于女性产后体痛、腹痛及月经痛等。

3.去饴糖:桂枝加芍药汤,对病情不宜甜食或呈现急性化倾向、腹痛程度较重的患者较适宜。

□桂枝加大黄汤

1.发热或自觉热感,恶风,自汗。

.便秘,持续性腹痛、拒按,舌苔厚干。

1.桂枝体质表易虚而里易实,表虚自汗、多汗,里实则便秘、腹痛。

.治桂枝体质的习惯性便秘、腹部术后的排便不畅、或伴有里急后重的痢疾等。

3.对桂枝体质患者的胃痛、咳喘、发热、头痛等病症见便秘燥结、腹痛、舌苔干厚者。

比较:桂枝体质的腹痛

小建中汤

慢性虚弱性腹痛,患者全身状态不好,腹痛绵绵,按之舒适,且喜甜食,无里实倾向。

桂枝加芍药汤

多为阵发性腹痛,时发时止,里实倾向渐露。

桂枝加大黄汤

持续性腹痛,而且拒按便秘,舌苔也较厚干,里实倾向十分显著。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1.胸腹动悸,易惊,自汗盗汗,失眠多梦。

.脉浮大而无力,舌质嫩红,苔少。

1.临床常见那些面白体瘦的儿童,目睛虽然有神而多易惊、夜啼不安、且多汗;那些白瘦体弱的青年男女,也多见心腹动悸、易失眠、多梦、易盗汗。可以考虑本方证是否存在。

.决定本方能否应用的关键是脉象与舌象:脉必见浮露、大而无力;若沈细、沈实或大而有力,均非本方脉象。舌质嫩红、湿润、舌苔薄者可用。这表示正气虚而内无邪。比较:舌质暗红坚老者,为里有郁热;舌质淡白胖大,为里有寒湿水饮。舌苔黄腻,表痰热;舌苔焦干,表积热:舌苔厚腻,表湿浊。

□当归四逆汤

1.手足厥寒、麻木、冷痛,甚至青紫。

.脉细。

3.腹痛、头痛,或腰痛、腿痛、脚痛。

4.舌淡苔白。

1.手足冷:以指尖为甚,虽夏天亦阴冷异常。

.脉细:为血管收缩的缘故,并非心脏机能衰弱,故全身状况比较好。

3.疼痛:势必见症状,大多欲冷更剧。女性可见月经期间症状加重。

4.舌淡苔白:表示寒证存在,是临床重要鉴别点。

5.类方加吴茱萸、生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当归四逆汤证疼痛较甚,伴见呕吐、恶心、头痛,尤其是巅顶痛者合适。

□温经汤

1.月经不调,血色暗有血块。

.自觉手心热而又恶风、自汗,午后有发热感,或有头痛、恶心。

3.腹壁薄而无力,小腹拘急、疼痛或腹胀感。

4.口唇干燥,舌质暗淡。

1.桂枝体质使用率较高。

.月经不调:所指病症有月经先后无定;或逾期不止,漏下不断;或一月二行,也有更年期月经不调者。

3.关键是问血色、血质:多见血色暗淡,有血块。比较:若血色鲜红或紫红、质黏稠者,属内热甚。

4.本证自觉发热,手足心烦热,口唇干燥,似为热证,但恶风、自汗、舌质暗淡、小腹拘急疼痛,显然是寒证。

□炙甘草汤

1.脉虚无力、三五不调。

.消瘦、面色憔悴,舌苔薄或无苔。

3.倦怠、动悸、虚烦、头昏、多梦或失眠、便秘。

1.桂枝体质患者的心脏血管疾病,通常可以考虑炙甘草汤。

.人体的骨肉形体,为有形之物,故消瘦、枯燥、干瘪、细小为阴虚。

3.适合阴虚证的心率失常,多见于桂枝体质,形体消瘦且面容憔悴。

4.脉律不齐,是炙甘草汤的代表脉证,但脉虚无力是其特征。如果脉象滑大,多表示里有痰热,当用温胆汤类方:脉象郁涩不畅者,则表示里有瘀血,当用血府逐瘀汤。

5.炙甘草汤证多见于”桂枝体质”,形体消瘦且面容憔悴。比较:体型肥胖、面色暗赤或油腻者,多为痰热证或痰湿证。

□苓桂朮甘汤

1.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

.腹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音。

3.小便不利,浮肿倾向。

1.水液停留不化的主要表现:眩晕、动悸、胃内振水音、背中冷、咳嗽痰多清稀、胸胁支满、小便不利、苔滑等。

.常可见患者恶寒、小便不利、大便溏薄、口但无味、常吐清唾、苔白滑。

3.本方证有发作无定时、时好时坏的临床特征,即发作时各种症状甚剧,来势颇猛,但去后则相安无事,而精神刺激、身心疲劳常是引发本证的诱因。

4.比较

茯桂甘枣汤

因大枣有缓急安神的作用,故本方对动悸、冲逆等症最适合。

五苓散

利水作用较苓桂朮甘汤强,临床见浮肿、小便不利、呕吐、眩晕、动悸等症。

桂苓甘露饮

多用于发热性疾病伴见小便不利、呕吐、头痛、发热、烦躁口渴。

□桂枝茯苓丸

1.下腹痛,按压则痛甚,或有包块。

.头痛昏晕,睡眠不良,烦躁,动悸。

3.面红或紫红,舌质暗、或有紫点。

1.瘀血临床表现:疼痛部位固定,出血易凝固、紫黑,精神不安、烦躁、甚至发狂,舌质紫暗、面色晦暗。

.下腹部特别是脐的左腹部(少腹部)得压痛与包块,是瘀血特征之一。

3.临床若见患者面色暗黄、舌质紫暗时可采用腹诊,有时虽然疼痛不明显或无明显包块,但有明显的抵抗感疾患者不适感,在左少腹稍重按压的话,患者可有疼痛感。

4.除腹证外,患者的面色暗红与暗黄、唇色暗红、舌质暗或有紫点,及目睛充血对诊断本方证意义较大。

5.临床对女性患者应询问其月经的色质及有关症状。若月经色暗或黑、易凝固有血块,并伴腹痛者;或月经前头痛、乳胀、烦躁、易怒者,均应考虑瘀血证的存在。

□枳实薤白桂枝汤

1.胸背闷痛,心下痞满。

.便秘或大便干燥难解。

3.舌苔厚、舌面干腻、舌质暗或有瘀点。

1.本方证鉴别点在舌象,舌质偏暗。

文源:医品阁

精彩文章回顾

附子石膏并用,阴阳治病之法

附子超量不中毒的秘密

过用附子之害

王伟

JT叔叔:用脑工作者、硫磺与附子、鼻涕治法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桂枝汤推广用法、干姜附子汤、桂枝新加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9-白附子

王四进经方讲座--麻黄附子细辛汤,半夏厚朴汤,胆热脾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附子

王四进经方讲座-96-柴胡桂枝汤,葛根汤,薏苡附子散

附子理中丸,专治阳气不足

附子用法概论(乌头子根)

中药里面的肿瘤克星:附子、南星、半夏

后世中医谬论多,事实理论都证明半夏瓜蒌不反附子

大黄附子增味汤,寒热互济开郁结(疝气/女子下焦杂症)

难得的资料,一位名医“附子”的应用体会(徐仲才)

麻黄附子细辛汤及温胆汤临床应用(实用)

李翰卿:附子的6种用法和8项使用注意

国医大师郭诚杰附子、川乌、草乌应用经验

倪伯时医师谈炮附子中毒

经典的火神派风格,你知道吗?9位中医名家用"附子"的心法

这些年,我们吃错了多少药?(六味地黄丸、附子理中丸)

大黄附子知柏功过论-吴昌衡

归脾丸、补中益气丸、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丸的异同和药效比较

麻黄附子细辛汤,原来还可以这样用!

何药可以代替附子?

顽固性咽炎特效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附子理中丸治疗冠心病

四逆汤去肾寒,附子理中汤去脾寒,小青龙汤去肺寒……

仲景如此喜用附子,你发现他配伍的规律了吗?

附子,毒药变良药的神奇蜕变

著名中医学家吴附子,治病精髓原来是这样!

《伤寒论》“附子汤”

附子用不好是毒伤身害命,用的好回阳救逆,蒲老附子临床经验总结!

伤寒论何止扶阳?补阴更是高明...

理解扶阳:看高手的30个医案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

每天5分钟「瑜伽树式」,阳气壮壮哒!

认识阳气,就明白养生保健和治病

阳气阴气的制造和流通是如何的??

一阴一阳谓之道,懂阴阳,方可以成为大学问家

民间高手的33个体会(内含六经、阴阳、伤寒经方)

郑钦安核心:认病捷要、阴阳辨证、用药金针

八字命理:“阴阳、动静、虚实、明暗”!

古佚经方:阴旦汤、阳旦汤(阴阳旦汤理解经方)

经方高手的六经辨证真传(附阴阳辨证16字诀)

阴阳学说的魅力,《黄帝内经》来解读!

庄子:天地有官,阴阳有藏

何为精气,何为阴阳,读完此文你就明白了!

范英志:从阴阳的角度聊星座,你一定没听过...

从“节气”开始,认识阴阳五行六气

论“阴常不足”和“阳常不足”

这些古代养生茶您值得拥有:延年益寿、调摄阴阳

关于“阳化气,阴成形”的思考

阳虚长斑,阴虚长痘,肾虚......

揭秘中医思想之谜——阴阳五行(上篇)

揭秘中医思想之谜——阴阳五行(下篇)

阳化气,阴成形,阴平阳秘百病不生

罗大伦:聊聊表里与阴阳

“阴盛阳衰”怎么治?扶阳学派的复兴!

肾虚分阴阳,调理各有方

蔡长福论扶阳:冷了就扶阳,扶阳必然耗阴!

肿瘤的本质是阳气不足、阴寒积聚

真人真事:一位阴阳眼人惊心动魄的轮回经历

阴阳的互根互用

郝万山:你的体质是属阴还是属阳?

中医论疾病的传变:阳实→阴虚→阳虚→阴实

倪海厦论治癌:阳气不足,阴实则死

李可老中医阴阳之辩

一桶冷水让两夫妻从此阴阳相隔……

为什么着凉反而会发热?从阴与阳的对立统一告诉你身体的一些变化是怎样产生的

倪海厦论治癌

阳气不足,阴实则死

如何理解《黄帝内经》中所谓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阴阳”如何诊断疾病的“虚实”呢?

如何用中气之升降平衡阴阳-黄元御大师

一招辨别肾阳虚和肾阴虚

如何辨别阴虚和阳虚

肾虚分阴阳,调理各有方!

顺应阴阳气化是四季养生的奥秘

体质决定命运?《内经》阴阳二十五人,你是哪一类?

郝万山:三阴三阳的含义(入门中医必读,深入浅出,清晰透彻)

生命节律:阴阳的本性

如何理解《黄帝内经》中所谓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名家王凤岐:候鸟式养生,别让阳气在奔波中损耗,养生当顺应自然规律

“阳气不足,阴邪内生”是生癌之本

新冠肺炎:护住阳气,方能守住性命

“真武汤”“四逆汤”大揭秘……(阳气/扶阳)

“扶阳”药物的巨大作用,在于温通十二经络,而非补肾阳

扶阳食疗大法(收集齐全)

李可老中医:论癌症治疗的思路(扶阳治癌)

刘力红:中医强调平衡,为什么我们总是强调扶阳?

蔡长福论扶阳:冷了就扶阳,扶阳必然耗阴!

万病不离寒气,中医治本之道是:扶阳、散寒、祛瘀

“阴盛阳衰”怎么治?扶阳学派的复兴!

李可:谈治未病兼论扶阳的运用问题

扶阳思想的理论核心

拜读李可老中医的扶阳思想(风心病肺心病冠心病)

肿瘤的根治:扶阳、散寒、祛瘀

“扶阳”药物的巨大作用之续-由成都人怕"麻黄"想到的

扶阳思想的核心与运用

扶阳核心是扶正而非温法

从姜桂附看扶阳理论的应用

李可:谈治未病兼论扶阳的运用问题

刘力红:运用扶阳理路的思路

阳气不足,百病生!用它不仅扶阳养生还能治感冒!(大家都在用)

肿瘤的根治:扶阳、散寒、祛瘀

论癌症治疗的思路(扶阳治癌~)

价值连城的补肾扶阳大法(值得收藏)

几分钟的“推墙操”和“滚背操”,生发阳气、锻炼全身

《黄帝内经》:为什么要补阳气?怎样补?

翟双庆

中成药里的“纯爷们儿”-治阳气不足

==========END==========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广告是系统随机配发,我们无法详细控制、选择。请您切勿购买任何动物制品、肉食。不要买渔猎、捕鸟的器具,拒绝杀生。不要玩杀人游戏,杀人游戏与实际杀人果报基本相同;不要看色情文章,万恶淫为首,邪淫是轮回和灾祸的根本。因果报应,如影随形。切记!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本号菜单中,有完整的入门系列,视频系列.欢迎大家学习.

学习古中医,伤寒论经方传承

厚德载物!草木金石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

随喜打赏

长按上方赞赏码支持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ofutonga.com/ftjx/70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