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处处存在于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古人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开创了中医辽阔邈远的生命气象,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生活细节,都包含着一系列的中医之理、中医之道。
中医曰:脾为土脏,喜燥恶湿;胃为仓廪之官,传化物而不藏;心为火脏,烛照万物;肾为水脏,藏精而不泻。心、脾、胃、肾,这是“西子捧心”所能涉及到的所有脏器部位,可以看出,四个脏器中,无论哪一个出了问题,用手按,都是可以、至少是心理的治疗和护卫。
而在这四个脏器中,最为困扰大多数人群的疾患,恐怕还是胃。慢性胃病、胃溃疡、胃反酸、胃嘈杂、胃痛、胃胀、胃气不消......一系列的胃部疾病,中医里有一个穴位,当你胃不舒服的时候,它总是默默地在你身边,只是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
中脘穴,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四寸处(也即胸骨上端至肚脐连线的中点处);胃脘部的中部位置,故曰“中脘”,和上脘、下脘相区别。也许你已经猛然大悟:就是这里啊!——胃疼得厉害的时候按着会硬硬的这里!就是那里了!——心窝口与肚脐的中间位置。
相信从上面的释名中,你已经知道和胃相对应的穴位有三个:上脘、中脘、下脘。那么,为什么中脘能够“集三千宠爱于一身”,成为治疗胃病的第一穴呢?那是因为,第一,中脘为胃之募穴;第二,中脘为八会穴之腑会穴。
中脘的作用地位明确了以后,那么,我们要问:它有什么治疗作用?是不是胃部的所有疾病它都可以包治?我的答案是:是的,中脘可以治胃部的所有不适。
具体位置:
在腹部,肚脐上方5寸、4寸、2寸的地方有上、中、下脘三个穴。他们依据位置的高低来分,最重要的是“脘”字,脘是指胃,古人说“胃为太仓,三皇五帝之厨府也”。太仓指一个官名,古时候有太仓令丞,就是替皇帝管粮食的官。中医根据脾胃的作用,也将其命为仓廪之官,也就是人体的后厨房。上、中、下脘,表示这几个穴分别处于胃的上、中、下部。
上脘在胃的上部,和贲门相对应,贲(bēn)门指的是食管,是食物进入胃的通道。上脘穴对人因吃得太快、吃得太饱,或者其它原因而导致的胃胀、呕吐、打嗝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中脘穴在胃的中部,占据了胃的主体部分,对脾胃疾病的治疗效果是最好。是脾胃病的常用穴。研究发现,刺激中脘穴胃的蠕动会增强,表现为幽门(幽门是胃和十二指肠的连接口,食物从这个口进十二指肠)开放,胃下缘轻度升高。而且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使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增强。
下脘穴在胃的底下,胃和小肠连接的转弯处。胃虽然是消化器官,但它只对食物进行粗略的加工。下脘穴位于食物从胃进入小肠的关口处。对食物在胃中下不去而导致的腹胀、胃痛、呕吐等都有很好的作用。因为它在胃的下部,对因中气不足导致的胃病、胃下垂等症状也有很好的疗效。
具体操作:
用简单的方法,就是艾灸。采用隔姜灸的方式,将姜切成薄薄的片,如硬币厚度,然后通过艾灸的方式来熏烤。通过热度的传递,将生姜汁中的热性成分渗入皮肤,可以很简便地达到治疗的目的。
上脘穴:为食道减负。中脘穴:加快胃蠕动。下脘穴:让毒素不滞留。
三个穴位专门负责瘦身,长期坚持,就可塑造曼妙身姿。所以,中医把上脘、中脘、下脘穴称为专业特效减肥穴!
各位需要瘦身、爱美的女士可以行动起来了,切不可不吃不喝来摧残自己的身体了!
张良育儿频道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