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预警通知》,对春季学期开学前后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提出5要求。一起来看看吧!
做好工作部署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流感等传染病防控工作,主动加强与卫生计生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及时了解本地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情况,做好防控工作部署,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卫生计生部门的协同配合下,结合学校实际和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落实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各项要求。
落实晨检制度
各地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要落实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要求校医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做好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工作,做到传染病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开展健康教育
各级各类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一次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宣传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呼吸道传染病防治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提高学生的卫生防范意识。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还可通过发放学生假期生活提示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常见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和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要求,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保持环境和个人卫生
各级各类学校要注意维护学校环境卫生,保持环境清洁。在新学期开学前,要对校内环境卫生进行彻底清理和检查。在学校开学时,要加强教室、宿舍、图书馆、食堂等人群聚集场所的通风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要指导和督促学生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勤洗手,不共用毛巾手帕等。
酌情减少大型室内集体活动
在已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或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上升的地区,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减少或停止大型室内集体活动。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锻炼时间,增强学生体质。
厦门市教育局:
开展校园传染病防控工作
向上滑动阅览
加强晨检午检对出现流感样病例(体温≥38.0℃,并伴有咳嗽或咽痛症状之一者)的师生,要做好教职工和学生的缺勤记录,及时隔离就医,居家观察,不得带病上学,减少在校内交叉感染的机会,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发生聚集性流感时应根据需要增加午检,内容同晨检。
避免人群密集各校要提醒学生家长,尽量不要带学生到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活动,如商场、会场、电影院等,加强户外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保证睡眠。
做好教室通风:每节课间通风不少于5分钟,中午和下午放学后教室通风15分钟,视天气情况、风力大小灵活开窗通风换气,每日通风不得少于1小时,保证学校环境卫生干净整洁。
养成卫生习惯各校要向师生做好卫生教育和宣传,饭前便后用流动水洗干净手,咳嗽或打喷嚏要用面巾纸等捂住口鼻,不要对着他人,流感病人要配戴口罩,自我隔离防止传播,隔离期间不得参加补习班、午托晚托等。
及时上报疫情依据《厦门市教育局厦门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厦门市学校疾病监测预警网络管理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通知》,及时通过“厦门市学校疾病监测预警网络管理系统”上报流感病例。
防传染病健康小贴士然而,每年季节交替,总有一些不识好歹不同类型的传染疾病来窜门,我们又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呢?现在,我们把整理好的这份健康小贴士送给你↓↓↓
流感1
什么是流感?
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很强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
流感有哪些症状?
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多数患者临床表现轻微。但流感能加重潜在的疾病(心肺疾患)或者引起继发细菌性肺炎或原发流感病毒性肺炎,老年人以及患有各种慢性病或者体质虚弱者患流感后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
流感与普通感冒不同,普通感冒一般起病较慢,发热通常为低热,咳嗽、鼻塞、流鼻涕等上呼吸道症状比较明显,而头痛、肌肉酸痛、疲乏等全身中毒症状较轻,且没有传染性或传染性很低;流感则通常起病急,体温常超过39℃,全身中毒症状较重,并且可传播给周围人群,甚至在短时期内形成流行。
3
如何防治流感?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手段。要及时接种流感疫苗,可以减少感染机会或减轻流感症状,避免流感病毒感染造成的危害。60岁以上人群、慢性病患者及体弱多病者以及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等重点人群应每年接种流感疫苗。保持良好的个人生活及卫生习惯也是预防流感的重要手段。
手足口病1
什么是手足口病?
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一年四季都会发生,但春末夏初、秋季初冬比较多见,常见于5岁以下婴幼儿;易传染,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可重复发病。潜伏期2~10天。
2
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
以口腔、咽峡疱疹,手掌、足底和臀部红色斑丘样皮疹为主要症状。
3
如何防治手足口病?
多数病例症状较轻,预后良好,但传染性强,需居家隔离(14天)治疗,放假期间家长做好孩子的症状观察,避免孩子和其他儿童接触。
疾病发生后,治疗以对症支持疗法为主,绝大多数患者多在一周内痊愈,病程一般为7-10天,预后良好。极少数病例病情发展较快较重,5岁以下发烧患儿,家长要密切白癜风中药白癜风治疗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