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老年女性,70岁,既往有高脂血症病史,间断服用降脂药物,平素一般情况较好。主因间断脐下绞痛,稀水便3天就诊。脐周绞痛发作难忍,排多次稀水便,大汗,有一过性意识障碍,摔伤,便后疼痛略有缓解。无黏液脓血便,无发热、恶心、呕吐,无肢体活动障碍。完善肠镜,如下图:
结合其发作特点,症状体征,肠镜表现,考虑为缺血性结肠炎。经予舒血宁,前列地尔等药物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复查肠镜,未见异常。
缺血性结肠炎(IC)是由于结肠缺血而得的一种结肠疾病,也就是某一段结肠组织由于某些原因引起的供血不足,导致该段肠壁损伤或坏死。腹痛、血便、腹泻被称为缺血性结肠炎的三主征。70%~%的患者有腹痛症状、腹痛的特点为突发的、弥漫性的中腹部绞痛,70%病例首发症状为血便或腹泻。缺血性结肠炎是胃肠道最常见的缺血性损伤,也是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本病好发于6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极快是其特点。
临床特点
在临床上,IC可以表现为一系列疾病过程,包括一过性结肠炎、结肠坏死、穿孔、狭窄和慢性结肠炎等,但早期诊断较困难。保持高度警觉是早期诊断的关键因素,对疑诊患者应进行结肠镜检查。轻症多为一过性,通常在1~3个月内恢复,并不留后遗症。重症患者经积极处理,约半数可在24~48h内缓解,1~2周病变愈合,严重者3~7个月愈合。
典型症状
典型症状为腹痛,多位于左下腹,为突发性绞痛,轻重不一,进食后加重。腹痛时多伴有便意,部分患者可在24h内排出与粪便相混合的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便,其他症状有厌食、恶心、呕吐、低热等;体检可发现腹部轻中度压痛、低热、心率加快等。
肠镜检查
是缺血性结肠炎主要诊断方法。IC可发生于结肠的任何部位,但结肠脾曲和乙状结肠最易受累,病变发生于左半结肠者较右半结肠多见,其次是横结肠,全结肠病变发生率最低。
镜下表现为肠黏膜充血、水肿、淤斑,黏膜下出血,黏膜呈暗红色,血管网消失,可有部分黏膜坏死,继之黏膜脱落、溃疡形成。病变部与正常肠段之间界限清晰,一旦缺血改善,其症状消失快,病变恢复快,是与其他肠炎相鉴别的关键之一。镜下所见出血结节是IC的特征性表现,由黏膜下出血或水肿形成所致。病理组织学可见黏膜下层有大量纤维素血栓和含铁血黄素细胞,为此病特征。
注意注意!!!
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血便、腹泻、或腹部急腹症表现者应警惕结肠缺血的可能。根据病情选择肠镜检查,必要时行血管造影。
由于缺血性结肠炎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老年人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提出在患者发病48小时内,以及生命体征平稳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急诊行肠镜检查不失为确诊的主要手段。
转自:和医消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