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则补之,但一补就上火,怎么回事手把手教

每到秋冬季节,不少人觉得自己身体素质比较差、体虚,希望通过中药调理的方式来滋补身体。但稍微吃点补品,就开始上火,还有些人会流鼻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01中医所说的‘虚则补之’,也有前提

秋冬季节,自然界的阳气收敛,人体更容易出现浑身乏力、无精打采以及手脚冰凉等问题。很多人默认为这就是体虚了,应该顺应中医的说法,及时进补。,民间也有“贴秋膘”的滋补说法。但中医所说的“虚则补之”也是有前提的,知道自己是什么虚,哪里虚,才能对症滋补。

比如体虚其实可以分为气虚、血虚、阳虚和阴虚等多个类型,还可以根据部位不同,分为肾阴虚、肾阳虚、脾胃虚等。既然体虚的类型不同,那么调理的方法也就不同了。对症进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02一进补就上火,怎么回事?

有些人听说黄芪、人参等能够补气、调理身体,心想自己体虚,不如用它们来进补,谁曾想一进补就上火,吃完就觉得胸闷心慌、五心烦热,还有些人会因此流鼻血。这也就是“虚不受补”了。

可能引发这种情况的原因有3种,下面详细说一说。

原因一:体虚未辨,胡乱进补,补错了

前面提到了很多种不同的体虚,进补的方法自然是不同的。比如原本是阳虚的人,用了滋阴、养阴等进补的方子,比如银耳、麦冬、雪梨等,更容易造成腹泻不适;而原本阴虚的人,用黄芪、人参等大补阳气的药材,自然会出现上火、口干舌燥的问题。采用中药进补之前,也该了解清楚自己是何体质。

原因二:脾胃虚弱,补了也不好吸收

正所谓脾胃是“后天之本”,只有脾胃好了,才能帮助人们消化、代谢进补的食物。对身体虚,脾胃虚的人来说,着急用一些进补的药材,很可能根本不能被脾胃消化吸收,自然无法进补,药性无处“发泄”,就会引发上火。

原因三:身体并无虚弱的问题,不需要补

说实话,秋冬季节受到外界温度的变化,出现手脚冰凉,偶感风寒等问题都是正常的。过于草木皆兵,很可能在不需要进补的时候,用了一些大补的药材,反而会给身体增加负担。

你现在属于哪一种情况?

虽然中医说“虚则补之”,但秋冬之际进补的方法也有讲究。稍微一进补就上火的情况,很可能是“虚不受补”。因为进补不当而出现身体不适时,应尽早停下,以免伤身。

03秋冬之际体虚怎么办?手把手教你怎么补

原则一:养肾经,少盐多苦

在寒冷的秋冬季节,肾经旺盛之际,需要及时地调理肾脏。从饮食上来说,应该做到少吃盐,多吃苦。盐可能导致肾亢,从而抑制心阳。建议少吃一些咸味的食物,比较典型的代表就是咸鱼、香肠、泡菜等腌制食物,对肾脏也是不利的。

原则二:养心神,不宜损阳

过了立冬后,就正式进入了冬季。从这时开始,自然界阳气收敛,主“藏”。熬夜通宵、剧烈运动、大量出汗等都可能导致人体阳气不断损失,从而对养护心阳不利,更容易引发失眠多梦,盗汗冒虚汗等问题。

《本草述》中提到,百合的价值在于益气、利气,能够因此养正、去邪。百合、五味子、莲藕等养心神的药材,也有助于补气益气、养心安神,对调理人们的睡眠也有好处。

原则三:补养脾胃,促进消化

不管是进补何处,都需要脾胃来运化,吸收。脾胃虚弱的时候,再怎么对症进补也无法发挥效用。年末饮食不节制,受凉、积食等问题都可能引发脾胃不适。想要进补,也应该多选择温补脾胃的药材,山药、白术、茯苓等,能够帮助益气健脾。《神农本草经》中也曾提到,黄芪能够益正气,壮脾胃。如果本身存在腹泻、腹痛等问题也可以选用黄芪等,也能补中益气。

但需要提醒的是,辩证用药更安全。冬季进补不仅仅是吃人参、黄芪等补气的药材就行的,很可能一补就上火,出现“虚不受补”的问题。了解秋冬季节进补的3个原则,对症进补,也能更好地改善健康,保护健康。

“虚则补之”不仅仅是提醒大家要进补,还有前提。体虚不仅仅是一种病症,里面还包含了不同的分类,对症进补才能因此受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ofutonga.com/ftyy/99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