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堂
健康丨养生丨文化
有深度丨有思想丨有情怀丨有内涵
盆腔炎属于传统中医学里“带下”、“痛经”、“徵瘕”的范畴。中医认为,该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平时养护不慎,阴户不洁或劳倦过度所致。急性盆腔炎主要表现为下腹隐痛、压痛及反跳痛,伴心率快、发热,阴道有大量脓性分泌物。慢性盆腔炎全身症状为有低热,易感疲劳,下腹坠胀疼痛及腰骶酸痛。病程长的话还会出现神经衰弱症状,如失眠、精神不振、周身不适等。
盆腔炎多因湿热邪毒侵及盆腔,气血瘀滞所致。以小腹或少腹疼痛拒按或坠胀,引及腰骶,或伴发热、带下增多等为主要表现的妇科疾病。盆腔炎为沿用西医学病名。
[诊断依据]
1.急性盆腔炎
(1)多发生于流产、分娩、宫腔内手术后,也可继发于肠痈、热淋等病。
(2)常有高热、恶寒、头痛、少腹痛,或尿频、肛门坠胀等症。
(3)带下量多,色黄秽臭。
(4)妇科检查:阴道及子宫充血,子宫压痛明显,活动性差,附件区可有明显压痛,增厚或有包块。
(5)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中性增高。
2.慢性盆腔炎
(1)小腹坠胀疼痛,腰骶酸痛,且于劳累、性交、排便及经行后加重。
(2)妇科检查,多有子宫后倾,活动受限,或可于少腹扪及条索状、片块状或囊性包块,有压痛。
[鉴别诊断]
1.肠痈:多呈转移性右下腹痛,麦氏点有压痛、反跳痛,胃肠道症状明显。
2.痢疾:腹痛,里急后重,便夹脓血为典型表现。
3.带下病:以带下量多为主症,不发热,小腹痛不明显。
4.伏梁、大瘕泄、肠癌等:一般有腹痛、腹泻,或大便有脓血,腹部或可触及包块等肠道症状明显。
5.热淋:以小便频急、灼热、涩痛为主症,带下不多,妇科检查无特殊发现。
一般来说,在急性和亚急性期,盆腔炎治疗使用西药抗生素为多,中药也可选用清热解毒、活血化淤的方药。而慢性盆腔炎由于长期炎症刺激,易造成器官周围粘连,抗炎药物不易进入,因而此时,抗生素的疗效不佳,中药治疗反而更能凸显其优势。
目前临床上大部分慢性盆腔炎的患者都以中药治疗为主。对慢性盆腔炎患者,于经期也可适当使用消炎药。因慢性阶段多以疼痛为主症,辨证为气滞血淤,治疗可以活血化淤、止痛扶正为主。
另外还有部分病人会出现带下异常,可给予祛湿,但也不适合使用寒凉太过的药物,可通过温通化解。由于中药治疗盆腔炎既可服用汤剂,也可内服中成药,还可用中药外敷、中药灌肠等方法,根据病情,治疗方法也不一而足。
[辨证论治]
1.胞宫积热证:
发热头痛,小腹疼痛拒按,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秽臭,口干饮冷,小便短黄,大便秘结或溏泻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解毒。
2.胞宫湿热证:
低热起伏,少腹坠胀疼痛,腰酸纳差,带下色黄,质稠臭秽,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清热化湿。
3.瘀滞胞脉证:
少腹坠胀、刺痛、拒按,腰骶酸楚,经行不畅,夹有血块,少腹或可扪及包块,舌质暗或有斑点,脉弦涩。活血行气。
4.正虚,邪恋证:
少腹隐痛、坠胀,腰骶酸楚,劳累、性交、排便及经行后加重,带下量多,低热,少腹或可扪及包块,舌淡色暗,苔腻,脉弦。扶正祛邪。
温馨提示:
如果你有什么疑问,或者咨询相关的健康问题,请在下面留言!
新安中医养生馆
弘扬中医文化、传播健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