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三字经》作为国学启蒙读物之一,取材典范,浅显易懂,却包含了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仁,义,诚,敬,孝。”等。这其中孝道文化的典范人物——“香九龄,能温席”说的就是二十四孝中“扇席温衾”的黄香,他也是王家井箬山下的黄氏始祖。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史书记载他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被世人誉为“天下无双,江夏黄香”。公元年,黄香升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当时,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他的这种孝义之举也一直成为黄氏后人代代相传的家规族训。
箬山下村箬山下行政村位于王家井镇南面,距集镇2.5公里,围铙大箬山而建,东与凤仪村相邻,南与新图村、牌头镇交界,西与桥头黄村接壤,北与霞中村相连。村内有大笠山、石爿山、黄家山、九塘湾山等,洪浦江是其母亲河。
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
黄氏来源
跟历史上许多名门望族一样,黄氏族人也经历了东南分流的曲折足迹。从江夏到浦江,从浦江到暨阳;但无论家族如何变迁,孝义祖训一脉相承。
据史料记载,江夏黄氏第三十一世孙黄振,在暨阳孝义里建“望烟楼”:“早晚登楼远眺,未举者派人施以食粟,无衣者施以衣衫,义举盛行,造福乡里”。北宋理学家杨时被望烟义举所感动,撰写了著名的《望烟楼记》,流传后世。如今,望烟楼历经千年,沧桑多故,遗迹难辨,但名篇尚在,义举永存。
道坛
“道坛”,顾名思义与道教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史料记载,明朝嘉靖年间,道教盛行,村北石爿山南麓,地名叫大圹沿的地方建有一座道馆,道长名叫叶真人,当时香火鼎盛,远近闻名。九百六十多年前,一个叫黄颧的年轻人,从璜山枫树头沿洪浦江而行;在山清水秀,古树参天的大箬山下,他停下了脚步。
从此暨阳黄氏于孝义乡廊下迁居桥头黄,堂号望烟堂,后又分迁至道坛等地。黄氏子孙秉承先祖门风,办义仓,兴义学,簪缨世胄,耕读传家,以孝义行天下。
共谱孝义文化
村落文化的形成,光靠一个家族的影响是远远不够的。择邻而居,睦邻而处,不同的姓氏家族组成了箬山下村,而不同的家规族训又成就了箬山下的村训。这其中除了黄姓,赵、楼、寿等不同家风知行合一,共同践行了箬山下村的孝义文化。
楼蔷庵名藜然,字晖阖,号蔷庵,箬山下下村人,祖籍凤仪楼。光绪三十二年,楼蔷庵奉命调查浙江路政,顺道返乡,见乡里学子求学不便,会诸父老,创办凤仪楼氏公立两等小学堂,岁捐百金,并制订学校章程。民国5年()又在苎箩山创办诸暨图书馆,为首任馆长,率先捐献书籍4万余卷,并发动开明绅士捐书捐款,至年诸暨图书馆建成,藏书7万余卷。《诸暨图书馆目录序》记载:“合新旧为一贯,集中西之大成,而致之实用”。
箬山下楼姓源自凤仪楼。凤仪楼氏宗祠内原有许多匾额,其中就有楼蔷庵中举人时的“文魁”匾,以及他的“明府”、“广汉刺史”、“观察”、“天语褒嘉”和荣封三代直匾,还有楼蔷庵二弟楼蔚然的“薇垣参军”和“贡元”匾,楼蔷庵次子楼际雯的“七品小京官”直匾等,楼氏荣耀,可见一斑。如今,祠堂右前方有“玉锁桥”古迹,村子溪南还可以找到“鱼梁书屋”废墟。
新时代演绎新孝义
近年来,箬山下村致力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文化礼堂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农村建设等,全村的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村正在积极争取创建文明、富裕、稳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改革开放后,敢闯敢拼的箬山下人在“孝义文化”熏陶下,继承老一辈人的工匠精神,创业创新励志发展。他们通过亲帮亲,邻帮邻,进军建筑产业。目前,全村约有70%的村民从事建筑行业,是建筑之乡诸暨有名的“建筑之村”。
▼▼▼
年文化礼堂的建成,也为箬山下的孝义文化赋予了新的价值和内涵。
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善良、勤劳、淳朴,秉承族训的箬山下人在不同行业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历来乡贤辈出。他们中,有悬壶济世的名医、有戍边卫国的将军、有执政为民的公仆、更多的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造福乡里的普通人。
▼▼▼
孝义箬山下
在王家井镇党委政府的指导部署下,在村两委会和众多乡贤的大力支持下,文化礼堂根据“一堂一品”的建设要求,特制了“孝义箬山下”的专题片。
(时长10分钟,建议在wifi下打开)
箬山下村民秉承了诸暨人耕读传家的传统,亦耕亦读。无论岁月更替,战火纷飞,箬山下村民的子子孙孙以孝义为信条,心存敬畏,不忘祖训,在暨阳大地上共同谱写了一曲孝义文化的赞歌!
快把这个宣传片转给更多诸暨人吧!
......
来源:王家井镇
供稿:毛华芳
审核:马燕萍
责任编辑:赵娟
转载请注明出处
End
▼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