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中灵石县域内,历史上曾经先后有两条驰名的南北驿道纵贯全境。其中设驿较早的沿汾水河谷而行的雀鼠谷道,是唐代北都太原与京都长安间交通必经之地,唐初武德三年()秦王李世民讨刘武周,追击大将宋金刚于雀鼠谷,一日八战,俘斩数万人,取得讨刘的最后胜利。隋唐至五代,雀鼠谷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另一条是置驿较晚与雀鼠谷道北境重合南段平行,位于汾水东岸山谷间的高壁岭道(又名韩侯岭、韩信岭道),此道设驿不晚于元代,明、清沿用,是京蜀官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都一直作为干线公路使用,后因年太原至风陵渡新线改经夏门,此路才降格为县乡公路即现在灵石境内的玉郝线。雀鼠谷道中在不同历史时期曾设置过三关即冷泉关、阴地关和汾水关,但长期以来,雀鼠谷北口、阴地、汾水二关地望及冷泉关建关朝代,高璧镇的有无众说纷纭,无论地理志、明清方志还是今人著述多有可商榷处。关于雀鼠谷道,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在其名著《唐代交通图考》(以下称《图考》)卷一篇三“长安太原驿道”中有较为详尽的论述,堪为雀鼠谷道研究的开山之作。略感遗憾的是,严先生“长安太原驿道”中没有涉及高壁岭道,因为他将雀鼠谷内高璧镇与汾东的高壁岭混为一谈,认为高璧镇即高壁岭。在冷泉关建关朝代上也存在误判。严先生之后,复旦大学王文楚教授对严先生的研究做出局部补充修正,著有“唐代太原至长安驿路考”长文,后收入氏著《史地丛考》一书。王先生的研究增加了高壁岭道的内容,但失之过简,路线复原在仁义镇之后亦有可商之处。王先生纠正了严先生高璧镇即高壁岭之误,但在冷泉关建关朝代上却持与严先生相同观点。本文拟在严,王二位前辈学者研究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就雀鼠谷道、高壁岭道,路途所经试做复原并对雀鼠谷中三关之地望详加探讨,借以抛砖引玉就教高明。█两道鸟瞰图
一、雀鼠谷道
雀鼠谷道历史悠久,《水经注》卷六:“汾水……又南过冠爵津。注:汾津名也,在界休县之西南,俗谓雀鼠谷。”可见雀鼠谷之名至少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以前,关于雀鼠谷道的北口通常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雀鼠谷北口在介休县义棠镇。其实,这个观点严格说来也不是没有一点瑕疵。唐《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三介休县:“雀鼠谷,在县西十二里。”康熙十一年(),清初杰出文学家诗人渔洋山人王士祯《蜀道驿程记》七月十五日:“介休西南二十里,两山夹立,汾水贯其中。……汾流湍悍,登高临深,令人思‘垂堂’之戒。”义棠位于介休县西南二十里,王士桢所指应为义棠无疑,但与《元和郡县图志》正当县西十二里,还略有差池。清道光间董醇《度陇记》记录此段行程甚详:“二十七日,平明发介休,十里西石门铺,五里许见汾水。……驿路至此始见之。自王胡至西石门,平原旷坱,车马便利。过石门后,左绵山,右汾水,无复康庄矣。十里义棠镇。”西石门铺在介休县西十里,汾水东岸,义棠北十里,驿路至此由平原进入山区,与郡县志所记雀鼠谷甚相合。西石门铺现已不可考,但前一日董醇由平遥至介休,曾记在介休东十里处有“东石门铺”一地,东、西石门铺相对介休城位置东西对称,查光绪《山西通志》介休县图,介休县城东、西十里处有东、西十里铺地名,显见石门铺或是十里铺的后世讹传。西十里铺在汾水边,董醇所记西石门铺即西十里铺无疑。中国古代的驿传制度发展到宋代,开始采用邮铺传递文书,到元代更发展为系统完善的急递铺制度,明清沿用,到明朝铺与铺之间的距离基本固定,大多为十里,因此南方有些地方仍将十里称为一铺。介休西石门铺应该就是当年介休城西十里的递铺,光绪山西志介休县图中尚有二十里铺、三十里铺、四十里铺和五十里铺地名。另有现代陈万里《西行日记》可为佐证:“离介休约十里即沿山南行,汾水夹流于两山间,”陈文所记里程与地貌与《度陇记》一致,当为一地。北宋《太平寰宇记》卷四一孝义县:“雀鼠谷,《冀州图》云,在县南二十里,长一百十里,南至临汾郡霍邑县界,汾水出于谷内,南流入河,即《周书》调鉴谷。”现在孝义与西石门铺南北距离不止二十里,严耕望《图考》:“然云在孝义县南二十里,似有未合,盖孝义至汾水似不止二十里(?)也,按冀州图当为北朝或隋人所述,其时县名永安,在今孝义县东南,云谷在县南二十里,正与介休西十二里者不相违。”可知《寰宇记》所说县南二十里之县,非今孝义县而是之前位于孝义县东南的的永安县。可见唐宋志书关于雀鼠谷北口的记载是高度契合的,即雀鼠谷北口在今介休义棠镇以北十里汾水东岸的的西石门铺。也印证驿路走向是出介休城西门后西行十里到汾水东岸,然后南行十里至义棠。其二,另多有史籍将灵石境内距义棠西南十里的冷泉关作为雀鼠谷北口。如光绪《山西通志》卷四九:“冷泉关,雀鼠谷之北口也。”民国《灵石县志》卷十二:“冷泉关在县境北,为入雀鼠谷之路。”冷泉关即今灵石冷泉村。
█雀鼠谷北段综上所述,雀鼠谷北口严格说有介休西石门铺、介休义棠、灵石冷泉关三说。以义棠为中点北去西石门铺,南去冷泉关各十里。
此外雀鼠谷北口还是北去太原汾东、汾西两条驿道的汇合处。汾东驿路由义棠经介休、平遥、祁县、徐沟至太原;汾西驿路由义棠渡汾经孝义、汾州西河(汾阳)、文水、清源至太原。
雀鼠谷南口在灵石县西南汾水东岸的南关镇。民国《灵石县志》卷十二:“南关镇在县境西南,为出雀鼠谷之路。”
可将雀鼠谷道分雀鼠谷北口至灵石县,灵石县至雀鼠谷南口两段分别讨论。
雀鼠谷道北口至灵石县所经之地及里程,有唐代和清代两种文献可相互印证。唐开成五年()日本僧人圆仁由五台山经太原、汾州、晋州、蒲州、同州去长安,其《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以下称《行记》)卷三,自孝义南行四十五里,“到冷泉店,……傍汾河寻山谷行三十五里到小水店……傍汾河西南行十里,到灵石县。”证明唐代冷泉店在灵石县北,距县四十五里,今灵石县北亦有小水地名。店与驿、铺、站、所、塘、台、庄、关等一样,都是古代交通线上常见的地名通名(见周振鹤《从地名透视历史交通地理》一文)。道光二十九年()董醇《度陇记》记录义棠与灵石间地名里程最详:“发介休,十里西石门铺,……十里义棠镇,……五里桑平峪(灵石),五里冷泉关,……十里崔家沟,……十里两渡镇,……五里其家坟,五里索洲镇,……五里张家峪汛。十五里灵石县。”董醇日记所记录地名,除其家坟外,其余目前均可考。义棠至冷泉关十里,冷泉关至灵石五十里,义棠至灵石六十里。其中冷泉关与灵石之间里程董醇与圆仁所记大致相同。
至于灵石县至南关所经之地及里程,最重要的史料仍为圆仁《行记》卷三:“……灵石县,过县傍汾河南行廿里,到阴地关。关司勘出。过关南行十里,到桃柳店掉家宿。……南行十里,到长宁驿汾水关。关司勘入。是河中府北界晋州汾西县管内。南行廿里,到永清驿断中。斋后南行廿里,到晋州管内霍邑县。”圆仁文中提到的阴地关按里程计当在今夏门镇附近,桃柳店今已不可考,长宁驿汾水关按里程计即今南关镇。清嘉庆《灵石县志》卷十古迹:“……县南五里汾水折而西,古驿路沿河西行二十里至许家店,河北为夏门镇,又七八里至照碑滩,即雀鼠谷地也。又南十里至鲁般缠,又二十里至南关镇,……相传明季以河患,始改今路。”民国十四年()陈万里《西行日记》:“七时发灵石,以韩侯岭山石倾圮塞路,改就汾河河床行,……自过介休后,即见汾河夹山南流,汽车路沿东岸山麓修筑,路极平坦,二十里内,经张家庄、梁家圪塔、许家店三处,过此便无村落矣。又四十里,始至南关。”圆仁记灵石至汾水关(南关)为四十里,明清方志皆记为五十里,民国陈万里记为六十里。应注意的一点是圆仁所行路线与县志和陈万里所记路线不完全相同,根据光绪《山西通志》相关记载,汾西驿路在高壁镇始渡汾改走汾东,循霍山之麓到汾水关(南关)。灵石至雀鼠谷南口南关这一段,县志和圆仁记录里程接近。
█雀鼠谷南段綜上所述,可以复原雀鼠谷道所经:北起介休西石门铺,十里义棠,五里桑平峪(灵石),五里冷泉关,十里崔家沟,十里两渡,五里其家坟,五里索洲,五里张家峪,十五里灵石县,二十里阴地关(夏门),十里桃柳店,十里长宁驿汾水关即今南关镇。至于里程,西石门铺至灵石取董醇《度陇记》为七十里,灵石至南关取县志所记为五十里,则雀鼠谷道全长约一百二十里,与《太平寰宇记》“雀鼠谷,……长一百十里。”十分接近。
雀鼠谷道唐代设驿情况如下:北口有冷泉驿,四十五里灵石县在城驿,二十里雁归驿(阴地关),二十里长宁驿(汾水关),出雀鼠谷后,二十里永清驿,二十里霍山驿(驿在霍邑县东关,霍邑即今霍州)。唐代制度三十里一驿,雀鼠谷道驿站设置基本与唐制相合。
明万历《灵石县志》关隘:“关外迤北皆平原旷野,而入关则左山右河,中惟一线,实为南北咽喉之重地也。”《水经注》:“……雀鼠谷,数十里间道险隘,水左右悉结偏梁阁道,累石就路,萦带岩侧,或去水一丈,或高五、六尺,上戴山阜,下临绝涧,俗谓之鲁般桥,盖通古之津隘矣,亦在今之地险也。”足见雀鼠谷道地形之险峻,此外“唐驿道是交通运输特别是军事运输的主要干道”(程喜霖《唐代过所制度》P),隋唐之际乃至五代末期多有战事发生于此,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代史籍多有记载。在此险要之地设关,可起事半功倍之效,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历史上不同时期,雀鼠谷内曾设三关,从北往南分别是:冷泉关、阴地关、汾水关。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史籍记载多有相互矛盾之处。特别是阴地关、高壁镇地望,很多现代文献所记多经不起推敲,下一节重点讨论雀鼠谷内三关,特别是阴地关之地望。
█霍州
█介休
█灵石
二、雀鼠谷道内三关
:严耕望《图考》卷一篇三《长安太原驿道》、王文楚《唐代太原至长安驿路考》均认为唐代冷泉即设关、驿,其列举证据有二,其一,李商隐《寒食行次冷泉驿》诗:“驿途仍近节,旅宿倍思家。独夜三更月,空庭一树花。介山当驿秀,汾水绕关斜。自怯春寒苦,那堪禁火赊。”其中,诗题有冷泉驿,诗中有“汾水绕关斜”是唐在冷泉设驿和设关的证据。其二,引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七四唐四六《冷泉关河东节度使王宰题记》一文,严、王二位均以王宰题记中有“冷泉关”字样,作为唐冷泉已置关的证明。但在王宰题记一文后,陆增祥所附跋文称:“是刻为冀宁道王公志瀜宰灵石时拓寄。”文中提到的王志瀜,嘉庆年间曾任灵石知县,嘉庆二十二年《灵石县志》即由其主纂。王宰题记是灵石照碑滩发见的两篇唐文之一,均收入王志瀜主纂嘉庆《灵石县志》卷十一艺文,但吊诡的是,县志中所收王宰文并无冷泉关字样,陆增祥根据王志瀜提供拓片所录王宰题记中冷泉关出处成谜。此外,严耕望根据陆氏跋文中“唐灵石县隶汾州,南有阴地关,又有长宁关,所云驻节关亭是也。”认为“按此石在灵石冷泉关,故题冠关名,其地阴地长宁已很远。王宰驻旆之关,绝非阴地两关无疑。”严先生可能不知王宰文出自灵石照碑滩,而照碑滩与阴地关相距不远,故有此误判。另外,圆仁《行记》:孝义县“向南行十五里,到王同村王同院断中。斋后,南行三十里,到冷泉店宿。”可见其时冷泉并无置关。园仁过灵石是唐开元三年(),王宰灵石题记时间为唐大中三年(),时隔不过九年,在县南已设阴地关的情况下,在县北加设冷泉关,实无此必要。程喜霖《唐代过所研究》一书附录表三,“唐代关津一览表”收集了河东道三十五座关的全部名录,其中并无冷泉关。可见若判冷泉唐代置关,仅以李商隐一诗佐证,证据单薄不足为凭。刘玮毅《山西历史地名词典》:“冷泉关唐置冷泉驿,后置冷泉关,亦名灵石口、阳凉北关,为雀鼠谷之北口。故址在今灵石县北20公里的冷泉村。”刘先生也认为冷泉关为唐以后置。《宋史》卷八六志三九地理(二):“灵石有阳凉南关、阳凉北关。”明清旧志多认为阳凉北关即冷泉关。冷泉置关或不晚于北宋,明成化《山西通志》卷三关塞:“灵石口,在灵石县北四十五里冷泉镇,洪武八年置巡检司。”康熙三十五年(),王士祯《秦蜀驿程后记》卷上:“过冷泉关,关为太原、平阳要害,嘉靖、万历间再修之,今废无居。”嘉庆《灵石县志》卷十一艺文,明沈复礼《重修冷泉关记》:“成祖建都北平,山西平阳为畿辅右翼,而灵石之冷泉关尤捍卫平阳之重地也。”都是冷泉置关的证据。
:阴地关是雀鼠谷内三关中地望争议最大的一关,为彻底搞清阴地关之地望,笔者将收集到的明、清以来地理志、方志中有关阴地关地望的记载摘录出来,以刊刻或完稿时间为序排列如下:
1.《大明一统志》,刊刻时间:明天顺五年(),卷二十:“阴地关,在灵石县南二十里,汾水西。”
2.明成化《山西通志》,刊刻时间:明成化十一年(),卷三:“阴地关,在灵石县南二十里,汾河西,北齐河清三年置,隋开皇六年废。”
3.明嘉靖《山西通志》,刊刻时间:明嘉靖四十三年(),卷二十七:“阴地关,在灵石县南二十里,汾水西。”
4.明万历《灵石县志》,刊刻时间:明万历二十九年(),卷一:“阴地关,在县西南五十里,即南关镇。……今关废,遗址犹存。俗称南关者,因冷泉在北,故曰南以别之也。旧志载仁义镇为阴地关者,误。”
5.明万历《山西通志》,刊刻时间:明崇祯二年(),卷二十四:“阴地关:灵石县南二十里,汾水西。”
6.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完稿时间:清康熙元年(),“阴地关,在灵石县南二十里,汾水西。”
7.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刊刻时间:清康熙五年(),卷三十九:“阴地关,县南百二十里,出汾、晋之间道也。……通志:‘阴地关在县南二十里汾水西’恐误。”
8.清康熙《山西通志》,刊刻时间:清康熙二十一年(),卷四:“阴地关,在灵石县南二十里。”
9.清雍正《山西通志》,刊刻时间:清雍正十二年(),卷九:“阴地关,西南五十里,即南关镇,冷泉关在北,此称南以别之。……今关废,遗址犹存。宋地理志,灵石有阳凉南关阳凉北关,邑旧志载仁义镇为阴地关,明一统志,关在县南二十里,汾水西。其地燥亢,视冷泉迤北差暖故名。”
10.清乾隆《山西志辑要》,刊刻时间:清乾隆四十五年(),卷十:“阴地关,县西南五十里。因冷泉关在北,亦名南关。……今关废,遗址犹存。宋地理志,灵石有阳凉南关阳凉北关,在县东八十里。”
11.清嘉庆《灵石县志》,刊刻时间:清嘉庆二十二年(),卷十:“阴地关,在邑西南五十里,即今南关镇也。镇以南关名,疑即宋史阳凉南关。”
12.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刊刻时间:清道光二十二年(),“阴地关,在灵石县西南。唐书地理志,灵石县有阴地、长安(宁之误)二关。……新志,在县西南五十里,即南关镇。……今关废,遗址犹存。俗称南关者,因冷泉关在北也。”
13.清光绪《山西通志》,刊刻时间:清光绪十八年(),卷四九:“灵石县志,阴地关,县西南五十里,即南关镇。……今废,遗址尚存。宋地理志,灵石有阳凉南关阳凉北关,案:南关盖阴地关,北关盖冷泉关也,并在汾东,明统志在县南二十里,汾水西。……谨案:汾水入雀鼠谷,经灵石、霍州皆曲行两山间。宋以前,并、汾州治均在汾西,故南出之道,入雀鼠谷,必傍西山而行,至高壁镇始渡汾,循霍山之麓,以达于阴地关。据唐萧珙《高壁镇通济桥碑记》,镇即今照碑滩也,与贾胡堡并在汾西,以当高壁岭,故与岭同名。阴地关,今南关镇也。与汾水关阳凉南关当是一地,在汾东。汾入雀鼠谷约七十里,折而西流,则其地亦在汾南也,今驿道既改故址,久废。明一统志遂谓关在汾西,距县二十里。方舆纪要谓距县百二十里,旧志谓即仁义驿,皆臆度也。”
从以上所引文献可见,关于阴地关地望在明清地理志和旧志中曾有四种观点,但其中“阴地关即仁义镇”和“阴地关县南百二十里”已被前人证伪,可不必再议。其余,“阴地关,在灵石县南二十里,汾水西。”(以下简称“阴地关县南二十里”)和“阴地关,在县西南五十里,即南关镇。”(以下简称“阴地关即南关”)则长期众说纷纭。“阴地关县南二十里”说以《大明一统志》为代表,“阴地关即南关”说则出自明万历《灵石县志》,后世志书大多转引此二成说。二说占比均为46%,但从以上史料的刊刻或完稿时间观察可看出,随着时间流逝,从清雍正山西志开始,“阴地关即南关”说逐渐占据上风,成为主流意见。如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阴地关即今山西灵石县西南五十里南关”、魏嵩山《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阴地关又名汾水关。即今山西灵石县西南汾河东岸南关”,刘玮毅《山西历史地名词典》:“阴地关一名阳凉南关,唐置,故址在今灵石县西南25公里南关。”王怀中、马书岐《山西关隘大观》:“阴地关故址在今灵石县西南25公里南关镇,又名南关,阳凉南关,汾水关。”靳生禾、谢鸿喜《山西古战场野外考察与研究》“隋唐雀鼠谷古战场考察报告”一文:“阴地关:地当今灵石南关镇”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可见阴地关即南关说影响之大之深远。但笔者也注意到学问大家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采用的是“阴地关县南二十里”说。《天下郡国利病书》是顾炎武编纂《肇域志》的备录,而《肇域志》则是“随手札记之初稿,是一部辑录史料的文稿。”(《肇域志》上海古籍版王文楚前言)《肇域志》中顾炎武将“阴地关县南二十里”和“阴地关即南关”均收录,但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则取“阴地关县南二十里”说,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据清人张穆撰《顾炎武先生年谱》,康熙元年()顾炎武抵山西后,曾多次路经灵石。清代经学家江藩说“盖炎武周流西北垂三十年,边塞亭障,皆经目击,故能言之了了也。”全祖望撰《亭林先生神道表》:“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阨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不难想像,以顾炎武一生治学的态度,数度往返秦晋,路经灵石不可能不对阴地关做实地考察。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大明一统志》评价颇低,称:“今考其书,舛谬特甚。”但阴地关地望,顾氏却取《大明一统志》中“阴地关县南二十里”,后人当可深思。其次,《大明一统志》,明成化《山西通志》不仅说明阴地关在县南二十里且都指明在汾水西,这与光绪《山西通志》卷四九:“宋以前,并、汾州治均在汾西,故南出之道,入雀鼠谷,必傍西山而行,至高壁镇始渡汾,循霍山之麓。”至为契合。成化志还进一步载明阴地关在唐之前的兴废情况,目前存世史籍均失记,从这一点也说明,明人“阴地关县南二十里”说绝非空穴来风,也许有已湮灭的史料,后人未能看到。今人研究,认同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中阴地关在“阴地关县南二十里”之说的有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图考》和复旦大学王文楚所作《唐代太原至长安驿路考》。两位学者考证阴地关地望征引最关键的史料是日本僧人圆仁《行记》和唐兰陵萧珙撰《河东节度高壁镇新建通济桥记》。
█严耕望图
█王文楚图
以下详加分析这两条重要史料。圆仁《行记》:“过县(灵石),傍汾河南行二十里,到阴地关。关司勘出。过关南行十里,到桃柳店掉家宿。店临汾河,有五六家。”从圆仁行记明确可见,阴地关在灵石县南二十里。关司为唐代关之治所,唐关有上、中、下之分,关置令、丞负责掌管官民进出关口的检查勘验。根据唐代过所制度,无论官兵、百姓过关均需查验公文,百姓所需公文的种类是过所或公验,公验与过所是行人通过州县镇戌的路证,也是渡关津的通行凭证。唐代法律规定:“若无公文,私从关门过,合徒一年。‘越度者’,谓关不由门,津不由济而度者,徒一年半。”这条法律的明确含义是:若无公文,偷渡关防,处一年徒刑,若不由关门或不由津渡偷度者,处一年半徒刑。圆仁从山东到五台山再经太原去长安,是从文登县开始申请经县、州、节度使各级严格审查,最后由淄青节度使为其开具公验。唐代关津勘验公文也有严格规定,除上所述行人需持过所或公验度关否则要处一年或一年半徒刑,若关司失察也要处一年徒刑。唐代公文必须注明持证人所走路线,还要依次列明所经关的关名,程喜霖先生说唐代公文既是行人通行证、身份证又与当今车票类似。关司在勘验公文时,若发现行人不按规定路线走或绕行别关,关司不可令其出入,需扣留送州、府处理,由此可知,关司勘验行人公文上所载行程路线和关名是关津稽查的主要内容之一。圆仁过灵石是唐开成五年(),这个时期灵石县属河东道汾州管辖,阴地关地处灵石县,阴地关关司在圆仁公验上判“勘出”,说明圆仁行程符合规定路线且过关后即将离开灵石县界。另一方面也间接证明,其时灵石以北之冷泉并无设关,若冷泉置关,圆仁公验没有办理过关手续,那已构成越度罪,可判一年半徒刑。阴地关关司绝不会在其公验上判“勘出”字样而放行。
嘉庆《灵石县志》卷十一艺文收有梁中靖《再访古碑记》一文。梁生于清乾隆三十年(),嘉庆六年()中进士,《再访古碑记》作于嘉庆十六年()。文中说到:“由夏门西南行六七里曰照碑滩,两碑相照故名。山势峙立,汾水中流,幽谷深邃。袤长四十里,其南即阴地关,盖古之雀鼠谷也。碑在河北者,唐咸通十三年萧珙通济桥记,记有高壁镇、雁归亭诸胜,书法苍老,距水高数寻;在河南者,唐大中三年节度使王宰记,自叙其升迁之故与往来之由,楷书道劲,入河深数尺。又其上有小碑,字剥落不可辨。盖古驿通衢,游人多题咏焉。乾隆丁未,文与乔君访于牧竖而碑始显,偕同人往搨之。今年秋,天日清爽,水落沙见,同游者复有访碑之约。……至则览雄镇、寻古胜,碑犹对峙,而寒山寂寞,野草苍茫,求所谓高壁镇、雁归亭者,渺然不可得。噫!大中至今九百六十年矣,而碑之显,乔君以前无闻焉.岂古人胜迹有所待而后见耶。抑碑之显晦自有时耶。丁未至今二十五年矣,而古碑残缺又不如昔,则后此者可知也,亦安知有好事如吾侪者,复从而访之耶。时嘉庆辛未重九。”梁文记载,两通唐碑是乾隆丁未年即乾隆五十二年()被人发现。发现唐碑之地在夏门西南六七里的照碑滩。称碑在河南河北,说明照碑滩段汾河大致为东西流向,夏门南六七里汾河段只有现在G汾河二号大桥附近为东西流向,照碑滩应该在此一段。
照碑滩河北之碑,唐咸通十三年()萧珙《河东节度高壁镇新建通济桥记》:“粤兹雄镇,实河东军之要津,封接蒲城,当舜夏墟之旧地。有关曰阴地,有亭曰雁归。固晋川之一隅,通汾水之千派;金涛汹涌,林麓森沉,东控介峦,西连白壁;峰巅万仞,壁峭千寻。足食足兵,有戚有固,则代郡雁门何越之有?至若驿骑星驰,华轩云凑。往返骈阗者皆中朝名士。悉息驾于雁归亭,未尝不题藻句,纪年代也。西南松门洞豁,径通千里,岩巘隐映,……混流箭激,不可渡之,虽有叶舟,过者怀疑,或覆溺溪人,或驻滞游子,凡经渡者,咸有咨愤之词。伏会兵马使清河张公领是镇,初有关城人百姓等,谐诣柳营,请创建长桥,以导达津阻。……以威通九年戊子岁五月九日兴良工政,……不日毕成。是桥长一百尺,阔一丈五尺,下去水四十尺,创置门屋,立锁钥,安华表柱,俾阍者洁严掌辖,署其名日通济。其桥南有古之曾氏石桥,虽名扬寰海,而通济之义莫大兹也。”据此,高壁镇、阴地关和雁归亭地处一地,且很有可能设置驿站。光绪《山西通志》认为“镇(高壁)即今照碑滩也,与贾胡堡并在汾西,以当高壁岭,故与岭同名。”严耕望、王文楚也持此说。但依上面照碑滩与夏门里程分析,高壁镇建在照碑滩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地两山夹持,地方狭窄,而高壁镇起初有关城百姓,再加上镇、关的驻守官兵,人员不会太少,如在照碑滩住房问题恐怕都难解决。其实按圆仁行记,阴地关在县南二十里正是今夏门镇所在地。故笔者认为高壁镇、阴地关、雁归亭当俱在今夏门镇。另据《大明一统志》“阴地关,在灵石县南二十里,汾水西。”光绪《山西通志》“汾水入雀鼠谷,经灵石、霍州皆曲行两山间。宋以前,并、汾州治均在汾西,故南出之道,入雀鼠谷,必傍西山而行,至高壁镇始渡汾。”说明高壁镇地处汾水之西,里程、方位唐代高壁镇与今夏门镇甚合。严耕望先生认为高壁镇在汾水东且与高壁岭混为一谈,误。靳生禾、谢鸿喜两位先生在《山西古战场野外考察与研究》一书中认为高壁镇的“镇”是指一方主山,属大山名山通名,认为高壁镇即高壁岭,亦误。因为萧珙文中有“伏会兵马使清河张公领是镇,初有关城人百姓等,借诣柳营。”显然是实有其镇。另外靳、谢二先生认萧珙为河东节度使,显然是误读了萧文,萧珙只是《河东节度高壁镇新建通济桥记》的撰稿人并不是节度使。
照碑滩河南之碑,唐大中三年()《河东节度使王宰题记》:“会昌三年,蒙恩换许昌节。至九月,自许昌统当军骁卒洎河阳、义成、宣武、浙西、宣歙等军兵马,充攻讨使,诛除壶关寇。嗣至四年八月十日,枭逆首献阙下,蒙恩奖宠,除左仆射.至九月将归许昌,军次温县,天使持节至,又授宠诏迁镇北门。十月过此,至会昌六年上登宝位,蒙恩加司空。至大中元年……至二年九月秋成境肃,上录其功,诏就拜司徒,宰以叨乘微祗寄北都.及今五稔,……遂沥诚拜章乞觐明庭。既蒙恩下允诚恳,至十二月十二日遂得祗诏,拥节趋阙,赴正仗朝聘之礼。至明年正月十一日,又蒙圣旨奖加光禄大夫,依前检校司徒却归本镇。至二月五日过此,因览其重峦复叠,积树参差,汾水迴奔而潺湲,天险蔽抱而崇固,可壮夫霸图皇业万代之基。驻斾关亭,吟睇移景,又睹中令河东公及相国令狐公、左揆狄公、相国崔公来罢之题列,遂辄纪其转历及往复所自云。”王宰其人,《新唐史》有传,近年其墓志已出土并公开发表,结合此篇题记、《新唐史》王宰传和王宰墓志,我们可以了解到,王宰一生最重要的功绩便是作为主将之一,在唐会昌四年()攻打要求自行择帅的泽潞镇,并最终降获叛军首领刘稹的首级,并在会昌四年八月十日献于朝廷。论功行赏,会昌四年九月王宰升任河东节度使。四年后,唐大中二年(),上奏唐宣宗请求觐见,欲谋宰相一职但为大臣周墀弹劾,目的未达到,只得到一个光禄大夫的虚衔。王宰任职河东节度使,会昌四年()十月赴太原上任、大中三年()二月从长安返太原曾两度过灵石,从文中“驻斾关亭”看,碑又在阴地关附近的照碑滩发现,可证其关即阴地关,其亭即雁归亭,有圆仁、萧珙前后两文佐证,都说明王宰所过之关与圆仁、萧珙所记同为一地。三人所经,时间分别是:圆仁开成五年()、王宰大中三年()、萧珙咸通十三年(),前后不过三十年,地形地貌自难发生大的改变,从王、萧二文中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可见,王文:“重峦复叠,积树参差,汾水迴奔而潺湲,天险蔽抱而崇固”;萧文:“金涛汹涌,林麓森沉,东控介峦,西连白壁;峰巅万仞,壁峭千寻”,何其相似乃尔!严耕望先生在《图考》中认为“商隐诗冷泉驿之关即王宰驻斾之关”显然有误。
:圆仁《行记》,“过关(阴地关)南行十里,到桃柳店掉家宿。店临汾河,……南行十里,到长宁驿汾水关。关司勘入。是河中府北界晋州汾西县管内。”可知长宁驿与汾水关同在一地,《新唐书》卷三九志二九地理(三)河东道汾州西河郡灵石县:“……西南有阴地关、又有长宁关。”可见阴地关,长宁关绝非一处,长宁关是以长宁驿命名,又因地临汾水,又称汾水关。长宁关、汾水关实为一地多名。此外《行记》还纠正《新唐书》汾水关的含混注释,阴地关在灵石县南二十里属汾州灵石县,而汾水关地处阴地关之南二十里,属河中府最北界的晋州汾西县管辖。严耕望《图考》“又旧一七九张濬传,濬伐李克用,兵败,李克用上章诉曰:晋州长宁关使张承晖于当道录到张濬膀。事又见通鉴二五八大顺元年()考异引唐末见闻录。是晋州有此关。”可见唐代长宁关(汾水关)确属晋州而不是汾州灵石县。汾水关关司在圆仁公验上判“勘入”十分准确,因已离开汾州进入晋州境内,自然是“入”。当然前提之一,必是阴地关关司已在公文上判“勘出”。92版《灵石县志》认为汾水关在今夏门,且有灵石文史人士认为圆仁《行记》将汾水关和阴地关位置记颠倒了,根据以上对唐代过所制度的介绍,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92版《灵石县志》所记显然有误。《宋史》卷八六志三九地理(二)河东路汾州灵石县:“有阳凉南关、阳凉北关”,这也是汾水关又被后世称为南关的来历。光绪《山西通志》:“阴地关,今南关镇也。与汾水关阳凉南关当是一地,在汾东。”阴地关即今南关镇一说明显有误,但说汾水关与阳凉南关是同一地俱在汾东则十分准确。綜上,汾水关、长宁关、阳凉南关即今灵石南关镇。
三、高壁岭道
雀鼠谷道撤驿后,至少应不晚于元代,高壁岭驿道崛起,高壁岭后世又称韩侯岭、韩信岭,因岭颠有汉大将韩信墓得名。元人所撰《析津志·天下站名》:“八十义棠,八十灵石,正南仁义,东南六十里霍州。”可证元代此路已设驿。唐杜佑《通典·州郡九》汾州:“灵石县:…今县东南有高壁岭。”《嘉庆一统志》霍州山川:“高壁岭……新志一名韩侯岭,在县南二十五里,南去霍州八十里,五代时北汉于此置砦,今名高壁铺。”清嘉庆《灵石县志》卷十古迹:“韩侯岭山势奇拔,当南北之冲,为邑之咽喉也,本名高壁。”高壁岭道北口在雀鼠谷内,光绪《山西通志》卷三十二:“高壁岭,在灵石县东南二十五里,亦名韩信岭,最为险固,北与雀鼠谷接。志云,岭在霍州北八十里.有高壁铺。”所以高壁岭道北段,即灵石至介休西石门铺段与雀鼠谷道重合,重点讨论灵石至霍州这一段。高壁岭道南端在逍遥岭之南与霍州境内老张湾相接。从清初到清末有多人日记,记录了高壁岭道,如王士祯康熙十一年()《蜀道驿程记》:“十六日发灵石,路犖确去汾水渐远。二十里登韩侯岭,……午次仁义驿,……暮抵霍州。”康熙三十四年()《秦蜀驿程后记》:“抵灵石……过韩侯岭……食仁义驿,抵霍州。”乾隆五十八年()李燧《晋游日记》:“至灵石县,……又二十里,上韩侯岭。上下各二十里,鸟道盘折,……又二十里,住仁义镇。行六十里,至霍州。”嘉庆十五年(),曾任两江总督陶澍的《蜀輶日记》:“十六日二十里义棠镇。入灵石界,有冷泉关,即《水经注》所载冠爵津也,又名雀鼠谷。自此滨汾河行,崖颓浪激,羊肠缭绕,蜀中左担道,想亦不过如此。二十里,尖两渡镇。东岸即绵山,有小路至介之推庙,不过数里。二十里,宿灵石县。……十七日二十里,过韩侯岭,其颠有淮阴侯墓,岿然而高。……二十里,下岭,尖仁义驿。……十里,逍遥岭,入霍州界。五十里,宿霍州。”道光二十九年()董醇《度陇记》:“二十八日,卯正发小水镇,五里裴家峪。自介体西石门铺至此,皆沿坡行,蜿蜒曲折,坡路断绝,补以土块,左山右水,峰高涧深,肩舆过此,时有戒心。五里坡底镇,自此路渐陡,夫如揉升,不见汾水矣。五里竹竿坡,……五里韩侯岭,淮阴墓距其巅。……五里郭家沟,出祠下岭,沟在岭底,有汛,有天险桥,过桥,复升。八里北台,七里仁义驿,有镇,四围皆山,状如深阱,人烟颇稀。……十里逍遥岭,……五里老张湾(霍州),五里白水,十里师庄镇,……十里周村汛,五里北坡,五里十里汛,十里霍州。”光绪十三年()清末外交家黎庶昌《丁亥入都记程》:“霍州……三十里寺庄,十五里老张湾。……行五里,入灵石县界,经过逍遥岭,十里仁义驿。……二十里韩侯岭,……下山二十里灵石县。……三十里两渡镇,……三十里入介休县义棠镇,二十里介休县。”光绪十年()四月十日,《山西巡抚张之洞奏为四天门韩侯岭路工完竣折》:“省南驿路中亘霍山,最险者为韩侯岭。该处为七省通衢,千年巨险。北道既通,南路宜理。……于上年九月勘估兴工,自灵石县坡底镇起.历竹杆坡、山神庙、韩侯岭、郭家沟、天险桥、仁义镇、逍遥岭、老张湾、沟窊窑,以至霍州北关止,计程九十里,分为十一段。其间石岗土坡,间以河滩,处处施工,兼用土石,高者凿之使平,陷者填之使实。其镶苟躏、开水道、护拦墙,一如四天门之法。现已据禀委勘,一律修治完善。”。据此,可见高壁岭道在灵石县至霍州沿途所经如下:灵石县,五里裴家峪,五里坡底镇,五里竹竿坡,五里高壁岭(韩侯岭),五里郭家沟,八里北台,七里仁义驿,十里逍遥岭,五里老张湾(霍州)。王文楚先生认为唐代高壁岭道从灵石到仁义后循仁义河谷至汾水关(南关)再至霍州,值得商榷。
█韩侯岭旧影,菲利克斯年摄,水锅锅提供
█年,法国汉学家沙畹从晋南前往太原途中拍摄的照片,照片标注为仁义镇、韩侯岭█韩侯墓█仁义北门驿道改线,也直接导致阴地关、汾水关的裁撤及冷泉关在元、明时期的兴起。
元、明、清高壁岭道置驿情况:介休义棠驿(后移介休城北关),六十里灵石瑞石马驿,四十里仁义驿,六十里霍州霍山驿。宋之后,元、明、清皆六十里一驿。
唐之后,高壁岭道设驿,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此道一直发挥重要作用。民初修筑太原至风陵渡公路灵石段是在雀鼠谷道汾河东岸,但时隔不长,三十年代修建南同蒲铁路,占用汽车路路基,太风公路从灵石县南又改走韩信岭,到年初,太风新线改走夏门后,高壁岭道才结束几百年来作为山西南北交通干道的历史使命。
█夏门古堡感谢郑梅玲女士提供嘉靖《山西通志》,郝岳才先生提供万历《灵石县志》。
主要参考书目:
历史文献:
1.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年。
2.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金陵书局,光绪六年。
3.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8年。
4.日圆仁著,小野勝年校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花山文艺出版社,年。
5.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中华书局,年。
6.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年。
7.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年。
8.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北京古籍出版社,3年。
9.明李贤等:《大明一统志》。三秦出版社,年。
10.明成化《山西通志》。齐鲁书社,年。
11.明嘉靖《山西通志》。
12.明万历《山西通志》。中华书局,年。
13.明万历《灵石县志》。灵石文史丛书编辑委员会,年。
14.清康熙《山西通志》。中华书局,年。
15.清雍正《山西通志》。中华书局,年。
16.清乾隆《山西志辑要》。中华书局,年。
17.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四部丛刊续编史部。
18.清嘉庆《灵石县志》。凤凰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
19.清光绪《山西通志》。中华书局,年。
20.清顾炎武:《顾炎武全集》之《天下郡国利病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年
21.清顾炎武:《肇域志》。上海古籍出版社,年
22.清顾炎武:《日知录校注》。安徽大学出版社,年
23.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年。
24.清王士祯:《王士禛全集》之《蜀道驛程記》《秦蜀驿程后记》。齐鲁书社,年。
25.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文物出版社,5年
26.清张穆:《顾炎武年谱笺释》。三晋出版社,年。
27.清李燧:《晋游日记》。山西人民出版社,9年。
28.清陶澍《陶澍集》之《蜀輶日记》。岳麓书社,年。
29.清董醇《宁海记行》之《度陇记》。甘肃人民出版社,年。
30.清黎庶昌《黎庶昌全集》之《丁亥入都记程》。上海古籍出版社,年。
今人著作
1.民国《灵石县志》。凤凰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
2.《灵石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年。
3.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一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三,5年。
4.王文楚:《史地丛稿》。上海人民出版社,年。
5.程喜霖:《唐代过所研究》。中华书局,年。
6.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年。
7.山西省、山西省军区测绘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地图集》。年。
8.刘玮毅:《山西历史地名词典》。山西古籍出版社,年。
9.王怀中、马书岐:《山西关隘大观》。山东画报出版社,年。
10.靳生禾、谢鸿喜:《山西古战场野外考察与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年。
11.张纪仲:《山西历史政区地理》。山西古籍出版社,年。
12.陈万里:《在中国漫长的古道上》之《西行日记》。新疆人民出版社,,年
13.祁明:《山西地方志综录》。山西地方志编辑委员会办公室,6年。
14.杨正泰:《明代驿站考》。上海古籍出版社,年。
年8月5日三稿
好书推荐:山西古今历史地名词典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本文作者其它作品:
韩侯岭上曾留名
元遗山的南关——《南关二首》地名初探
元墓春秋:拜谒遗山先生
究竟是阳兴大道还是杨兴大道——阳兴探微
公益中国援助定点白癜风医院治白癜风那家医院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