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志是全面记载一个县概貌的综合性著述,古今史志学家多称为“博物之书”、“一方之全史”、“地方百科全书”。它的内容十分广泛,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现在,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包罗万象,无所不在。“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县志具有存世资政,服务当代,惠及后世的作用。由于淇地历经战乱和政权更迭,尤其是历史上行政隶属摇摆反复,因此未能保存下来弥足珍贵的典籍史料。淇县史志办现藏有四部《淇县志》,其中前三部近乎孤本,而且皆是采取非正常渠道,以抢救性手段像淘宝一样得来。
距今年代最久的一部志书为明嘉靖《淇县志》。原版本藏北京图书馆。年秋,由县文化馆高水然先生到北京复印一套,现藏淇县史志办。复印本为大32开本,上下册,十卷,字。赐进士第南京广西道监察御史郡人毛麟之序,湖广安陆籍麻城人淇庠教谕刘伯章序二,淇县知事潜山方员后序,教谕刘饶主编,成稿于嘉靖十年。嘉靖二十四年()修订出版。
明嘉靖《淇县志》内文
卷首有《淇县疆域之图》、《淇县城池公馆之图》、《县治图》。卷之一:建置沿革、分野、邑名、疆域、山川、城池、形胜、风俗、里社、里至、田亩、户口、土产、贡赋、马政。卷之二:公署、学校、杂署、仓厫、设宫、街市(附集坊)、置邮、牌坊、桥梁、关津。卷之三:宫室、坛址、祠庙、寺观、古迹、景致。卷之四:宦迹、封建、祥异、冢墓。卷之五:人物、科第、岁贡。卷之六:荐举、孝行、忠烈、贞节、义士、恩封、命妇。卷之七——卷之九:文集。卷之十:题咏。
第二部县志为清顺治《淇县志》。全书二册十卷,字。为16开双页木刻版本。内容多摘自明嘉靖《淇县志》,酌补清初资料。原任湖广衡州府嘉禾县知县、邑人白龙耀及邑庠廪膳生员关辉祚、增广生员薄云锦、葛汉忠纂修。成书于清顺治十六年十月朔。该志从卫辉市复印二套,分别藏县档案馆和县图书馆。
清顺治《淇县志》
内容包括:《淇县疆域之图》、《城池衙宇图》、《县治图》。卷之一·地理志:星野、沿革、疆域、形胜、山川、古迹、风俗、土产、里社、市集。卷之二·建置志:城池、公署、学校、驿站、铺舍、亭榭、牌坊、桥梁、津渡、储恤。卷之三·贡赋志:田亩、户口、税粮、徭役、驿传、协济、戎备、马政。卷之四·祠祭志:坛遗、庙祠、寺观、墓葬。卷之五·官师志:宦业、设官、仕宦。卷之六·选举志:科第、贡生、荐辟、武举。卷之七·人物志:贤哲、孝义、烈士、端方、节妇、贤妇。卷之八·艺文志上:古今文。卷之九·艺文志下:古今诗。卷之十·灾祥志:奏议。
第三部县志为清乾隆《淇县志》。乾隆九年八月成书,全书四册十卷,字,贡生高鉴儆、拔贡关殿韶、邑庠廪膳生李蒲纂修,高鉴儆后记。原版本藏河南省文史馆。年,由王笑君先生和闫玉生先生于开封市雇人抄回。现藏县史志办。
清乾隆《淇县志》
清乾隆《淇县志》内文
内容包括:《图考》、《淇县疆域之图》、《城池衙宇图》、《县治图》、《文庙图》。卷之一·地理志:星野、沿革、疆域、里社、山川、形胜、风俗、土产、市集。卷之二·建置志:城池、公署、驿所、铺舍、亭榭、学校、牌坊、桥梁、津渡、储恤。卷之三·祠祭志:坛遗、庙祠、寺观、丘墓。卷之四·赋志:户口、税粮、徭役、驿站、盐税、戎备。卷之五·封建志:职官、名宦。卷之六·选举志:科第、贡生、封赠、武举。卷之七·人物志:独行、流寓、烈士、隐逸、端方、宾贤、节妇、孝义。卷之八·艺文志上:古今文。卷之九·艺文志下:古今诗。卷之十·灾祥志。
第四部县志为新编《淇县志》。全书分三十四篇章,共多万字。年开始编纂,年成书,年出版。该志填补了自乾隆以后多年县志的历史空白,为了解、研究淇县历史概况提供了丰富详实的资料。
内容包括:大事记、建置、自然环境、古史概要、人口、政党、政权·政协、政法、群众团体、军事、民政·劳动·人事、城乡建设、经济综述、农业、水利·农机、能源、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商业、金融、财政·税务、经济管理、教育·科技、文化·广播·电视、卫生·体育、文物、文征、宗教会社、旅游、民俗及其它、方言·谚语·对联·歇后语、驻淇单位、人物、附录。
除了这几部县志,淇县还有几部重要的史志资料,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有《朝歌乡志》,年台湾的淇县同乡会也曾编纂过一部《河南淇县志》,还有一部清光绪时知县曹广权编纂的《淇县舆地图说》。
其中《淇县舆地图说》是除几部县志外,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由光绪年间任开封府禹州知州兼淇县知县的长沙人曹广权编纂,光绪二十七年()在开封雕版宋体字印刷成册。由于印数很少,建国后境内失传。据说南京地理研究所还藏有孤本。年,武陟县地名办的工作人员在该县发现一本《淇县舆地图说》,即电告淇县,淇县地名办冯子践先生迅即到武陟县木城镇购回此书。该书纸质已残旧腐黄,但字迹图样尚清晰。年7月,县地名办关永江先生将原书复印4本,分存于市地名办、县地名办、县史志办、县水利局。
曹广权先生肖像
《淇县舆地图说》为十六开木雕版线装,封面为土黄色薄型书皮纸,左上侧是柳体楷书书名,下款小字“长沙曹广权撰”。内文书页为双页薄竹纸,扉页竖印两行篆体字:“光绪二十七年辛丑二月初吉开雕”。卷首有曹广权序言,其后是一幅长64厘米、宽54厘米的单线描《淇县全图》。全书分上、下卷,52页,字,行文字型为二号、三号、小五号老宋体,行文分正文、诠释、集解。
曹广权先生书法
曹广权先生书稿
《淇县舆地图说》上卷有“沿革”、“县境”、“四至八到”、“村镇户口土宜”,记载当时全县16个里的详细情况。16个里分别是:南关里、南阳里、黄良里、阎村里、在坊里、留店里、北留里、迁民里、四流里、大吴里、高村里、礼河里、浮山里、西南吴里、崇胜里、北关里。同时对个自然村一一简述。下卷有“泉水归合表”,详列了境内各河所属支流水系,并重点对卫河、淇水、朱小河、魏水河、思德河、思德河支渠、折胫河、赵家渠、沧河等九条河流,详记了每一条河源于何处,因何而名,其流经、转折方向、距离、与某水汇流与某水分流等,详细备至,无以复加。
此书与一般方志不同,对村镇、山河、地形面积叙述的非常详尽,并且具有现代观点。四至八到记十一个方向的道路,详载其距离,凡所连系的地方,不论村镇、渡口、要冲等均不漏载,包括山僻小径,亦著其要者,且兼注其军用、民用等,非常周到。按照叙述,完全可以绘制一幅十分具体的交通图。书中还总述了全县村、镇、里、社自明弘治以来的分并兴废,详记当时村镇、里社、户口之总数。再以里为单位分别细述每里的位置、户口、村社数目。各村又以小字详载其地形特点、主要作物、交通情况等。于山区,着重其植被树林情况、险境关隘,总之,愈下愈详,层层写来,明晰详赡。有关土宜,记录了康熙以来的赋税情况,及全县农田地势、土质、农作物分布区域,全县总收入。再述及人民生活习惯、风俗、教育状况。从生产到生活,顺理成章,全县社会经济状况尽收于此。全书篇幅不大,但门类丰富,资料翔实,是难得的资料。这种“图说”的体裁,在河南方志中,目前仅此一种,实属珍贵。
为了抢救这一重要典籍,淇县志总编室于年对《淇县舆地图说》进行标点注释,附有原文新注、原解新注,并附上“古今书刊录”、“沿革表摘选”、“志书选存”、“调查资料”。这样,附加上的内容是原书内容的二倍,成了一本内容比较丰富的淇县古史志资料书。当年铅印小32开精装硬皮书,共印本。这次印制距今不过近三十年,然这个最新版本面前又面临绝迹,很难看到了。
台湾编《淇县志》于年6月,由当时的城关镇北下关村港胞家属从香港带回。该志为大32开本,页,计字。以淡绿色布纹样胶塑纸封面。封面正中竖印隶书《河南淇县志》,右上角竖印隶书小字“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十二月”,左下角竖印隶书“赵成之题”,下钤钟鼎文朱印“赵成之”。封二有空白扉页,后即繁体竖排《淇县志目录》:一、山川疆域图、城池衙宇图、县治图。二、地理志:沿革、山川、古迹、风俗、土产。三、建置志:城池、公署、学校、驿所、铺舍、亭榭、牌坊、桥梁、津渡、储恤。四、贡赋志:田亩、税粮、徭役、驿传、协济、马政。五、祠祭志:坛遗、庙祠、寺观。六、官师志:宦业、设官、仕宦。七、选举志:科第、贡生、荐辟。八、人物志:贤哲、孝义、烈士、端方、节妇、贤妇。九、艺文志上:古今文。十、艺文志下:古今诗。十一、历代碑记。十二、中华民国集锦:(一)民初几位留学生。(二)、对日抗战从军报国。(三)、相率来台,续“为国效命”。继之,有中华民国七十一年()绘制的《淇县县治》、《县城》、《县治·县府》、《县文庙》4幅示意图。这些图绘制粗劣,且方位不甚准确,村庄地名时有谬误。正文及《历史沿革表》绝大部分乃抄录清顺治十六年()版《淇县志》,文中不乏错讹之处。台湾《淇县志》自第页后,为《中华民国集锦》部分,已全被删除。由于该书没有注明主编、编辑、出版社、书号、书价、印数发行等项目,也没有序言和后记,可以断定是非正式出版物,或系大陆在台淇籍人士个人印制,参考价值有限。
年3月,《淇县志》续修工作已经启动,此次纂修为建国后第二轮编修,上限为年,下限为年底,预计年印刷出版发行。新《淇县志》将全面客观地反映淇县20多年来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益探索和辉煌成就,真正发挥存史资政、传承文明、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作用。